点外卖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而网络订餐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去年底,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新规,明确外卖送餐人员及预包装食品销售从业者无须办理传统健康证即可上岗,并要求体检机构停止为外卖员提供健康证服务。这一消息得到不少外卖小哥的点赞,认为是“减负”之举。
不过网友们对此意见不一。支持者认为,如今的外卖都是密封好的,外卖员没必要再办理健康证;反对者则认为,外卖员作为跟食品接触的人群,还是应该办理健康证。最近关于“您的骑手正在攻击您早饭”的热搜,更是加剧了消费者的顾虑。
健康证全称“预防性健康检查证明”,通常分为食品健康证和非食品健康证两类,涉及的疾病类型包括痢疾、伤寒、肝炎、肺结核等。健康证作为从业前置条件,理论上可规范外卖员健康状况,通过限制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员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保护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健康。
外卖员办理健康证源于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需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由于餐饮行业(如厨师、服务员)直接适用此条款,所以在过去的认知里,外卖员作为餐饮服务链条的重要一环,理应纳入管理。
上海于2016年发布的《网络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送餐人员应取得健康证明;广东的相关管理办法中也要求送餐人员按规定取得健康证明。但去年10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指出:外卖送餐人员不属于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无需办理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合格证。这一政策调整主要是基于“食安封签”已大幅降低骑手直接接触食品的可能性。
食安封签是指为保障外卖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防止外送餐食外包装在运送过程中被人为拆启或意外破坏而采取的一次性封口包装件。常见的形式有一次性卡扣、保鲜膜、腰封等。这些封签只能一次性使用,开启后无法恢复原状或外包装易损坏。
目前,食安封签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以国内较早开始试点的上海为例,去年11月其市场监管局随机抽查全市1251户涉外卖餐饮服务提供者,全部使用了外卖食安封签。
四川的调整得到了不少外卖小哥的支持。天津的骑手小孟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短视频,支持四川不要求骑手办理健康证的做法,获得了大量点赞。北京某外卖站点站长赵哥也表示,健康证快成骑手的一项“负担”。他提到,体检费用在130元左右,虽然看似不贵,但对于外卖员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办健康证需要排队,全部检查完起码得1个多小时,还得等待3-5天才能拿到结果,时间成本较高。
一些骑手甚至选择办假证,但平台的识别技术也在提升,多次被识别出来。小孟解释道,只要封签是完整的,就足以证明食物没问题。
对于现在外卖打包之严密,许文深有感触。他在北京开了多家炸鸡店,在外卖打包这件事情上,曾被骑手反向教育过。骑手取餐时总让他们包得再严实一点,因为担心跟消费者说不清。
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表示,以前确实会有食物与环境接触的情况,但现在打包很严,只要包装不破损,配送环节没啥额外风险。
不过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尤其是消费者。近期,“您的骑手正在攻击您早饭”话题冲上热搜,当事人怀疑外卖员偷吃了自己的酱香饼和茶叶蛋。有网友留言表示,100多块的健康证很有必要,这样大家都感觉安全多了。
事实上,封签的推广并不均衡,随着市场下沉,封签执行力度也会打折扣。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外卖市场,截至2024年,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占网民整体约五成。近年来,针对外卖市场的治理和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
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外卖相关投诉量同比上涨18.2%,达3585例。其中,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投诉最多,占比36.2%;配送问题相关投诉占比28.4%;商家、骑手态度问题占比17.7%;包装不当、过度包装等问题占比9.5%;平台虚假活动、商家满减规则、红包计算错误等相关投诉占比6.1%。
一家外卖平台表示,封签的实际作用能显著降低人为污染和运输过程中的意外开封风险。当前的行业共识是,封签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建议建立“生产—配送—交付”全链条管理体系,更有助于降低食品本身的安全风险。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整治外卖乱象,必须线下线上一起发力。平台严格审查之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大惩处力度,让不法分子知难而退;同时鼓励消费者参与网络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还可以开发在线监控功能,让消费者实时监测所购外卖店铺的实时操作情况;场地业主也需要担责,尤其是隔断好多档口的,业主不能只收租子,却不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