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数据和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本国经济前景的信心正处于低谷。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5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降至50.8,连续第五个月下降,为2022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悲观情绪反映出美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与挑战。
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美国民众的主要问题。尽管美联储持续加息试图抑制通胀,但物价依然居高不下。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食品、能源和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家庭日常采购成本显著增加,许多低收入家庭不得不削减开支,减少非必要消费。能源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民众出行和生活成本,通勤费用、取暖费等支出让普通家庭倍感压力。住房市场更是让民众望而却步,房价和房租双双上涨,使得购房和租房都变得愈发困难。高通胀侵蚀了民众的实际收入,降低了生活质量,导致民众对经济前景充满担忧。
表面上看,美国的失业率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但就业市场存在诸多隐忧。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传统岗位面临消失风险。制造业虽然在政府推动下有回流趋势,但自动化程度提高,新增就业岗位有限。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大量普通劳动者难以满足岗位需求,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临时工、兼职工等非正规就业形式增多,这类工作稳定性差、福利待遇低,使得就业者缺乏经济安全感。民众担心随时可能失去工作,进而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
美国民众长期以来习惯借贷消费,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汽车贷款等债务规模不断攀升。在经济形势较好时,债务问题尚可维持,但在当前高通胀、就业不稳定的背景下,债务偿还压力剧增。许多民众入不敷出,甚至出现债务违约情况。大量债务不仅限制了民众当前消费能力,也让他们对未来财务状况感到绝望,担心陷入债务泥潭无法自拔,从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
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频繁变动,给市场和民众带来极大不确定性。贸易政策方面,关税调整使得企业经营成本波动,影响企业投资和扩张计划,进而波及就业。财政政策上,政府在刺激经济与控制债务之间摇摆不定,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引发民众对未来税收增加和公共服务缩水的担忧。货币政策也面临两难困境,加息虽能抑制通胀,但加重企业和民众债务负担,降息则可能导致通胀反弹。政策的不确定性让民众难以对未来经济做出合理预期,只能持悲观态度。
美国民众对经济前景的看衰并非无端猜测,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重重困境。高通胀、就业市场不稳定、债务负担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给民众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和心理焦虑。要改变这一局面,美国政府需制定长期稳定且有效的经济政策,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才能重拾民众对经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