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此时年关已近,人们多忙着杀猪宰羊,准备年节食品,集市里格外热闹兴旺,年画、春联、猪头、鱼虾、年糕以及各种果品应有尽有,办年货的人穿行其中,熙熙攘攘,往往一直到除夕,才将诸般事务忙完,阖家团聚,欢度新年。那么腊月初一是什么日子,腊月初一有哪些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腊月初一是什么日子
农历十二月又称为腊月,也称蜡月。在腊月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多。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腊月也是个年岁交替的月份,古代的时候在这个月还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
腊月初一有哪些习俗
古有腊月初一咬灾的习俗。“咬灾”寓意消灾避难,关于咬灾的民谣有:“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这里的蹦也就是崩的意思。在农村老家,每年的腊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炒棒花儿”。(有的地方把玉米都叫做棒子,棒子花就是玉米花)一是为了给孩子们打打牙祭,二是借着棒子花在锅里爆出“噼噼啪啪”的热闹声,预示着年终岁末的来临,辞旧迎新又开始了。
腊月初一吃什么
腊月初一有咬灾的习俗,所以当天要吃爆米花、炒瓜子、花生、黄豆、大豆、鸡蛋等食物。腊月初一也称炒豆节,因为这一天习俗是炒豆子,炒豆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沙土炒玉茭花,有沙土炒黄豆,有用糖水炒冻豆,有用泼水炒酥豆。故而每逢此日,民间称为炒豆节。民间百姓有一句俗语:“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
阴历的规则
在中国,一天有两种叫法,一个叫农历也称为阴历,另一个叫做阳历,在日历上都会标注两个日期。很多的传统节日,都是阴历的节日。不过,若是问起阴历的规则,怕是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阴历和阳历的差别
大家都会背三十一天永不差口诀,但这是针对阳历月份的日子,可以完整推算出阳历中哪个月具体有多少天,一年的日期也是固定365天的,遇上闰年时也只需要加上一天,即在闰年一年有366天。但是阴历是没有固定的大小月的。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来计算的,阳历则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算的,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这样阴历和阳历的间隔时差被拉得越来越远。
阴、阳历不同带来的影响
如果遇上闰年在阳历中一年365天只需要加上一天即可,但是阴历就需要加上一个月的时间,而且阴历每个月份都没有固定多少天的,所以想知道腊月初一是几月几号,得需要知道是哪一年,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