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头一天,早起挨家去拜年。这种过年习俗,在莒县农村普遍流行,对于从农村跻身城镇的人来说,看着总是那样的的亲切。
每年的大年初一,人们大多以家族为单位,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多则几十人,少则五六人,一块到村里或者家族里辈分大、威望高的人家里拜年。
往往一进大门就大声喊“大爷爷在家吗?俺来及嫩拜年卡头啦!”
听到动静的老人则急忙走出房门迎接,嘴里往往说“别卡啦,别卡啦!来耍耍就怪好了!”
磕头的人大多不顾年岁大的人的阻拦,硬是跪在地上,口里大声喊着“给大爷爷磕头,这是给大奶奶的!”
年岁大的人则伸手相搀,“你看看,别弄脏了新衣裳。快上屋抽阔烟,囊乎囊乎!”
看到有小孩跟着卡头,年岁大的人一般也端出装有糖果、瓜子的果盘,客气地说,“二柱家的孩子又长这么高啦!快抓把瓜种吃块糖!”说话间,抓起糖果给孩子。
“上屋坐坐吧,沏着茶叶来!”年岁大的人对大家说。
“不啦,不啦,还有好几家没去。大奶奶你待在家里吧,别送啦!”
“那待么再来耍啊!炒个菜来跟嫩大爷爷哈两盅子”
“好好,大奶奶快回去吧!俺走了啊”
纷嚷中,人们走出院门,走向下一家。
现在城里人不时兴磕头了,见面问声好,一起吃个饭,也其乐融融。但总感觉少了农村老传统的隆重与庄重。
莒县的磕头有很多讲究,比如,大年初一磕头,要先给供奉的逝去的先人磕头,给先人磕头就不用嘴里喊什么了,直接作揖下跪磕头。给先人磕头,一般人们也不很拦,往往嘴里说别磕啦别磕啦。
给健在的人磕头,给谁磕就要嘴里喊着“给三叔磕头”“给三婶子磕头”。磕头的时候忌讳“捣蒜”,就是趴在地上跟鸡啄食一样,不起身反复磕。磕完一个头,直起身再磕,才不会被人们笑话。
农村磕头拜年,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积淀。现在外地有的村里都不允许串门拜年了,小编觉得如果少了串门磕头拜年这一环节,年味会变淡很多吧!
你们村是这样过年的吗?
欢迎下方留言区讨论。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