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醋、吞饭可解鱼刺卡喉?无依据 偏方隐患大!鱼刺卡喉时,有些人会尝试喝醋软化鱼刺或吞饭压下去。然而,这些方法没有科学依据且操作极具风险。
喝醋不能溶解或软化鱼刺,还可能引起反流导致不适。而吞饭则可能使鱼刺刺得更深甚至进入深层组织,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2025年5月12日,河南一名29岁男子因鱼刺卡喉未及时就医,轻信“喝醋、吞饭”的土办法,最终不幸身亡。医生检查发现,一根长达5厘米的鱼刺穿透其食管并刺入胸主动脉,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每年各地医院都会接诊不少因“鱼刺卡喉”的患者。但一些人出于嫌麻烦等原因,选择自行使用偏方处理。实际上,卡了鱼刺还是应当求助医生,因为隐患太大。
鱼刺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属于难溶盐类,在弱酸溶液中的溶解度极低。实验显示,将完整鱼刺置于常温白醋中浸泡24小时后,其长度、硬度和表面结构无明显变化。相比之下,若要实质性溶解磷酸钙,往往需在实验室中使用强酸,并配合高温及长时间处理,普通食醋的酸度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此外,喝醋不仅无助于处理鱼刺,反而可能诱发反流进一步刺激已经受损的咽喉部位。
吞饭的方法同样隐藏着巨大风险。从解剖结构来看,鱼刺最常卡在咽部或上段食管的某些解剖凹陷中,如扁桃体窝、舌根等。一旦有尖锐异物嵌入,就容易造成损伤。随意吞咽食物可能导致鱼刺进一步刺入,甚至滑入咽后壁、纵隔或邻近血管,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发生鱼刺卡喉,应立即停止进食,避免吞咽任何食物或液体。尝试咳嗽或漱口,若鱼刺较小且未深入,有可能自行脱落。若有明显刺痛、吞咽困难、咽喉异物感,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尽快就医,通过喉镜或胃镜由专业医生处理。若出现胸痛、呕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具备急诊外科或耳鼻喉科能力的医院。
预防鱼刺卡喉,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边说话边吃或在情绪激动时进食。尤其是在吃带刺鱼类时,更要控制咀嚼节奏和口中食物的大小,减少鱼刺误入喉部的风险。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类高风险人群,更应加强饮食安全教育和进食监督。为他们准备鱼类食物时应尽量做到彻底挑刺,必要时可将鱼肉切细、压碎或筛检,降低吞刺风险。选择适合的鱼种同样重要,如鲈鱼、龙利鱼、银鳕鱼等,这类鱼不仅营养丰富,更能减少异物卡喉的几率。
“喝醋软化鱼刺”“吞饭压下鱼刺”这些所谓的“偏方”,其实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它们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看似有道理且随手就能操作。从化学角度来看,醋溶不了鱼刺;从解剖与病理角度来看,吞咽可能会加重穿刺风险。大家千万不要再尝试和传播这两种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