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袭德黑兰,汽车被掀飞!2025年6月23日,以色列国防军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发动了近年来最具挑衅性的军事行动。袭击目标包括多个地区,如伊斯兰革命卫队内卫指挥部、巴斯基民兵总部、巴勒斯坦广场的“摧毁以色列”倒计时钟,以及关押政治犯与外国公民的埃文监狱。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在声明中表示,以军在两小时内投掷超过100枚弹药,旨在打击伊朗政权的核心设施。这一行动标志着以色列对伊战略的重大转折,从以往聚焦核设施与军事基地的“威慑性打击”,转向系统性削弱伊朗政权合法性的“政权更迭”尝试。
伊朗司法部发言人贾汉吉尔于6月29日证实,埃文监狱袭击已造成71人死亡,包括行政人员、被拘留者及其探视家属,以及周边居民。尽管以色列宣称“刻意避开囚犯关押区”,但现场监控画面显示,监狱正门遭精确制导武器直接命中,铁门被冲击波撕裂,浓烟笼罩整个建筑群。
伊朗司法部门已将剩余被拘留者转移至德黑兰省其他监狱,并成立特别调查组追究以色列的“战争罪行”。埃文监狱作为伊朗最具争议的政治拘留中心,自1971年建立以来一直是政权镇压异议的象征。目前约1.5万名在押人员中,包括法国公民塞西尔·科勒和雅克·帕里斯,两人因“间谍罪”被羁押已达三年,其关押条件被法国政府谴责为“变相酷刑”。
此次袭击中,两人虽未受伤,但法国外交部长巴罗直言以色列的行动“置人质于危险境地”,并宣布将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对事件展开独立调查。以色列情报部门评估认为,埃文监狱不仅是政治犯的“牢笼”,更是伊朗政权维系社会控制的“神经节点”。通过摧毁监狱行政大楼和信息监控系统,以色列试图削弱伊朗安全部门对异议人士的监控能力,并通过释放囚犯制造社会混乱。
这种“精准打击+心理战”的组合策略,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使用的“拆楼逼降”战术形成呼应,凸显其“以战促变”的战略逻辑。除埃文监狱外,以色列此次行动的目标还包括意识形态地标、安全体系核心和经济命脉关联。
此次袭击引发国际社会的两极化反应。法国明确谴责以色列,召回驻以大使,并联合欧盟提出“战争罪”调查动议。美国则支持以色列的“自卫权”,但拒绝直接参与对伊打击。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在2024年大选前不愿陷入中东战争泥潭,而以色列试图通过制造既成事实,迫使美国在核谈判中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立场。
伊朗誓言“以牙还牙”,但其军事选项受限。直接攻击以色列本土可能招致全面战争,而通过代理人发动非对称打击,又可能引发以色列对伊朗本土的进一步报复。这场博弈的深层风险在于,以色列的战略升级可能彻底打破中东的力量平衡。若伊朗政权因内部动荡被迫妥协,以色列或将进一步要求其放弃核计划并解散地区代理人;反之,若伊朗通过代理人战争拖入持久战,中东可能陷入长期消耗状态。
更危险的是,美国可能在选举压力下被迫介入,使冲突演变为美伊直接对抗,进而威胁全球能源安全。埃文监狱的废墟不仅是军事冲突的见证,更是国际秩序脆弱性的缩影。以色列试图通过摧毁政权象征加速伊朗变革,却可能激发更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弹;伊朗若坚持以暴制暴,将进一步丧失国际社会的同情。
在核阴影与代理人战争交织的当下,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尊重国际法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利益相关方面临的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