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步步惊心》这部剧,不论是与历史吻合度极高的剧情,还是剧中服饰和场景的打造,都可见其用心之处。桐华的作品确实有着让人不易察觉的细腻,每个人物的塑造都经过谨慎推敲,我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总觉得意犹未尽,每次看到结局都十分惋惜。
我也经常疑惑,若曦究竟是喜欢四爷多一点,还是喜欢八爷多一点,或者说,她和谁在一起会更幸福。
少年初见,十三四岁(穿越过去时的年纪)的若曦第一次见到温文尔雅的八爷,心想这样一个好脾气,温润如玉的男子姐姐为何不喜欢。几次接触下来,若曦发现八爷的性子确实是极好的,和他的外表一样,从未见他对谁发脾气,或者大声呵斥谁。
这样的八爷的确让若曦心动,他们也曾经两情相悦过,只是若曦要的爱是完整的,她希望八爷能把对她的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皇位,毕竟她是拥有现代思想的自由女性。再者,八爷的结局她是知道的,历史终究无法改变,她不愿八爷走向那个悲惨的结局,所以希望八爷放弃皇位之争,好得一个善终。
可是,她低估了八爷对皇位的执念。八爷的生母身份低微,所以连带着八爷从小也遭受了诸多不公待遇。八爷多年的隐忍和谋划都是为了最后的皇位之争,既是为自己,也是为自己的母亲,若曦的三言两语怎么可能轻易让八爷放弃和妥协。
只是,这一切在若曦看来,在八爷心里皇位终究是比自己重要,一个身心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人,若曦宁可不要,宁可独自一人孤独终老,她更加不愿意的是,自己最后要亲眼看着爱的人落得惨痛的下场。
随着局势的发展,九子夺嫡的趋势愈演愈烈,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太子为了自己的谋划求娶若曦,让若曦有了危机感,她不愿嫁给太子,却无计可施,在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必须寻求靠山自保。
此时,四爷的示好是她唯一的橄榄枝了,于是开始试着接受四爷的示好。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凡事都需要知己知彼,更何况是当时如履薄冰的若曦,即使是寻求靠山,也要知道这个靠山有几分可靠。所以若曦隐晦的在四爷手心写下“皇位”二字,问四爷是否想要,没想到四爷竟丝毫不避讳,直接了当的告诉若曦“想”。何等的坦荡,如此一来,四爷相当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若曦,这个结果,若曦自己也是没想到的,除了震撼,还有感动。
这样看来,若曦与四爷也是彼此相爱的,为何最后两人历经千辛修成正果,若曦依然忧思成疾,郁郁而终?
的确,四爷最终成为九子夺嫡的胜利者,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四爷和若曦在一起,但是建朝初期,八爷和他的一众党羽尚且还在朝中,妄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屡次造势,朝中局势很不稳定,以四爷的个性,势必不会留下他们。可若曦是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们受死的,毕竟曾经受惠于八爷,对自己有恩,她希望能够保全八爷的性命。
若曦原本就是重情重义之人,否则那一身的伤病从何而来。她与十三爷是知己,所以在十三爷被幽禁之时,在大雨中跪了三天三夜,只为求康熙准许绿芜在幽禁期间陪伴十三爷,从此伤了膝盖,落下风湿。
与十四爷交好,不惜冒生命危险替十四爷向敏敏郡主求情,为的是帮十四爷隐瞒不遵圣旨的罪责。当得知八爷的结局是自己间接造成的事实时,一时激奋,导致流产,元气大伤。
期间又因种种缘由,被贬浣衣局7年,本就是风湿体寒之人,又要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日日在大冷天用冷水洗衣服,早就伤了根基。
换句话说,如果若曦能眼睁睁看着八爷被处死而无动于衷,反而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就不是若曦了。正是她的善良,让她没有办法踏着他人的尸体享受胜利的果实。
所以,若曦最终郁郁而终,不是四爷的错,也不是八爷的错。即使若曦从一而终,始终和八爷在一起,最后八爷落败,丢掉性命,若曦肯定也不会独活,结局同样不会太好。也别妄想四爷会看在若曦的分上放过八爷,能让四爷宽容的,从来都只有若曦和十三爷。
四爷对若曦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他自私、霸道、残忍,但若曦却是他的软肋,他可以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却会在意若曦的感受。
只是身在帝王家,太多的身不由己,造成这样的结局,不是任何人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