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的是和你团队中的小伙伴们沟通的技巧。
你在职场上遇到过“极品”吗?吹毛求疵的、自我至上的、木讷死板的、朝令夕改的、毫无主见的、吃里扒外的……每家公司、每个部门里,多少会有这种人出现,而且他们会牵扯你超~多的精力,让你烦恼不看,像病灶一样毁了你的工作和人生。
其实,这不是因为你们“合不来”那么简单。你需要认清自己和别人在团队中的角色,进而采取适宜的沟通技巧。
1
第1步:了解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团队中一般拥有或需要9种角色,这就是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
“鞭策者”喜欢争辩,且动不动便持不同意见。他们不愿意被人和事左右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驱动团队的方向。
“智多星”是团队中最具创造力潜质的核心成员,也就是最聪明的人。
“专家”指的是关键知识领域中经验丰富的团队成员。他们往往智力超群,但他们的专业领域比较狭窄。
“审议者”是天生的优秀裁判,具备很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完成者”擅长检查工作中的纰漏,确保在工作成果被送出去之前做到尽善尽美。
“执行者”角色很有纪律性,他们喜欢通过有组织的方式,迅速处理工作。
“外交家”们善于从其他人那里吸收支离破碎的建议,并加以发展。他们尤其擅长在团队之外寻找资源。
“协调者”是最优秀的团队领袖,他们个性沉稳,自信而成熟,拥有比较高的情商和责任心。
“凝聚者”人可以把团队目标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给团队的精神面貌带来积极的影响。
2
第2步:对号入座
请在这里花五分钟的时间,稍微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对号入座一下,也不要放过你的上司和下属。如果是个小团队的话,一个人身兼两三种角色都没关系。如果从上面这些简单的文字中无法确定,那可以在下面慢慢发掘。(偷偷透露一下,小编自己应该算是审议者+执行者的角色,而董老板应该是外交家+凝聚者。)
我们会将与主要讨论的角色“合得来”的角色用蓝色标识,“合不来”的角色则用黑色标识。
下面,让我们先从鞭策者开始。
3
第3步:了解你或TA的角色的沟通技巧
一、“鞭策者”的角色关系
在工作关系中,“鞭策者”的角色是去提出具体问题。他们更可能获得晋升,更可能爬到高层。但是很多由“鞭策者”管理的企业都会面临人力资源危机,董事会不停地争吵,各种生意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不过,总的来说,“鞭策者”都能获得商业成功。如果把团队中的“鞭策者”都开掉,工作中的角色关系是改进了,但生意却遭殃了。
★同侪关系
“鞭策者”往往欣赏那些充满活力的同事,“外交家”正好符合条件。“协调者”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和总览全局的成熟,能够行之有效地应付最难缠的“鞭策者”以外的所有人。“审议者”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去赢得“鞭策者”的尊重,也能把“鞭策者”打造成出色的老板。
而“智多星”太看重自己的想法,会把针锋相对的争论看成是一种威胁。
★下属关系
“鞭策者”最理想的部下似乎是“凝聚者”,因为“凝聚者”能够更好地应对“鞭策者”的权威,甚至能小心谨慎地操纵老板。“完成者”也可以成为“鞭策者”的好帮手。“执行者”心里如果不总惦记着以前的管理体制,一般也能做“鞭策者”的好下手。
“协调者”做“鞭策者”的下属就不尽如人意了,做老板的“鞭策者”可能觉得他们的动作太迟缓,太迂回。“鞭策者”会对“审议者”进行压制,他们的建议不被采纳,最后的结局就是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名存实亡。
二、“智多星”的角色关系
在职场上,真正的“智多星”总是遭人排挤。他们很难融入到体制中去,除非他们掩盖自己的真面目,但如果掩盖真面目,他们的潜力可能会丧失殆尽。一个“智多星”需要另一个“智多星”一唱一和(要有支持者和拥护者)。
★上司关系
“智多星”理想的上司是“协调者”。“协调者”善于发现人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使用人才。“凝聚者”角色的老板,如果懂得惺惺相惜而又乐于助人,也会让“智多星”充分发挥作用。
相反,“鞭策者”和“执行者”如果做“智多星”的老板,很可能会表现得一点耐心都没有。
★同侪关系
“智多星”能够跟“协调者”、“外交家”和“凝聚者”充满激情、和和睦睦地共事,换句话说,能够与那些善于人际交往的同事共事。与那些思考型的角色共事就是另一回事了。
他们跟“审议者”和其他“智多星”,即便是关系很近,也很容易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冲突。“智多星”跟“执行者”共事最容易发生冲突。他们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观几乎没有共同之处,而他们工作方法又相互冲突。
★下属关系
但如果“智多星”做老板,“执行者”做下属,那么这种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就是最有效的。如果“智多星”的建议行得通,“执行者”就会动手干。这样“智多星”还可以知道哪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另一个有益的关系是“审议者”做“智多星”的下属。在这种关系中,地位差异在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让“鞭策者”和“外交家”做“智多星”的下属,恐怕是“智多星”最不开心的。因为“鞭策者”和“外交家”都想把“智多星”挤出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优先阵线,如此,在需要尊重“智多星”的敏感性时,“鞭策者”和“外交家”都会冒失蛮干。
三、“专家”的角色关系
“专家”以工作和工作自律而自豪。有人说,即便没有老板、同事和下属,“专家”也能应付得来,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现实中,关键的因素是老板能让“专家”发挥多大作用。
★上司关系
“专家”需要信任和重视其专业精神的老板,正如表现得非常尊重体制的“执行者”那样。“专家”还希望自己的老板能实施分层负责,进而放松对“专家”的约束。因此,“专家”对“凝聚者”和“协调者”都能做出良好的回应,而对“外交家”和“鞭策者”则刚好相反。
“外交家”和“鞭策者”都不会任由“专家”自作主张,他们都会干涉“专家”的工作。但由于他们的干涉常常于事无补,所以他们与“专家”的关系往往导致负面的结果。
★同侪关系
说到跟同事的关系,“专家”似乎最容易跟“执行者”和“凝聚者”合得来,因为双方最容易建立起信任。
但跟“智多星”共事,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智多星”眼里,所有问题都是挑战。但同样的问题,在“专家”眼里(如果恰好在他的领域之内)就是小菜一碟了。建议和经验之间很快就爆发冲突。如果“智多星”与“专家”之间的关系是同侪关系,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很难解决的。
★下属关系
在对待下属问题上,“专家”更喜欢那些尊重专业人才、标准一旦制定便坚决执行的下属。“执行者”和“凝聚者”既能作为“专家”的同事一唱一和,做“专家”的下属也能尽职尽责。
但话又说回来,既然“智多星”与“专家”做同事都成问题,做下属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智多星”宁愿喜欢横向思维也不喜欢遵守已经确立的标准,他们的行为更容易被身为老板的“专家”理解为不愿意服从领导。
四、“审议者”的角色关系
“审议者”的角色画像得分一般比较低,因此如果要充分挖掘“审议者”的潜力,那就需要去发现他们,需要各级行为人给予切实的支持。纯“审议者”团队是最不成功的,这样的团队有“分析麻痹症”。在老板、同侪和下属关系等方面,不论是哪种关系,我们必须让“审议者”跟其他“审议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上司关系
老板如果是“协调者”,“审议者”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协调者”总是乐于向人咨询和请教。
但老板如果是“鞭策者”,尤其迷信“行动胜于空谈”的大刀阔斧型老板,“审议者”能发挥的作用就很有限了。
★同侪关系
就同事关系而言,“审议者”必须选择“协调者”和“执行者”,才能联络通畅,确保决策能产生实际结果。
如果让“审议者”跟“完成者”和其他“审议者”做同事,效果是最不理想的,因为他们与上述两类人在一起会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吵不休,导致事情久拖不决。
★下属关系
如果让“执行者”做“审议者”的下属,效果最佳,尤其是“执行者”在制定方法和程序以及监督执行方面很高效的时候。
“审议者”一般不会跟下属发生冲突,但需要避免让其他“审议者”做其下属,尤其是不要让“智多星”做其下属,原因主要是过分的审慎可能意味着不作为。
五、“完成者”的角色关系
★上司关系
在那些身为强势发起者和看重结果的老板眼里,“完成者”有始有终的天资是无价之宝。“完成者”给“外交家”“智多星”和“鞭策者”打下手效果最佳。
但如果给其他“完成者”打下手,“完成者”的表现会最糟糕,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过度紧张。
★同侪关系
在同事层面上,“执行者”最看重“完成者”,因为无论是工作作风,还是价值观,两者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与“完成者”做同事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是“外交家”,因为在“外交家”眼里,“完成者”往往大惊小怪、缩手缩脚,而在“完成者”眼里,“外交家”做事都是粗枝大叶、古里古怪。
★下属关系
“完成者”喜欢让为人可靠、做事有条理的“执行者”做自己的下属。
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完成者”在“外交家”身上最找不到感觉。如果让“外交家”做“完成者”的下属,他们之间的裂痕会被放大。
六、“执行者”的角色关系
“执行者”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特别淡定地去迎合环境、体制和公司的实际要求,因此,无论是作为老板,还是作为同事,他们都能与各种角色类型的人融洽相处。但一旦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执行者”就会闹出大乱子。
★上司关系
“执行者”喜欢那种对要求能够提出明确建议的老板。如果他们的上司是追求良好组织技能的“鞭策者”和“智多星”,“执行者”的表现就尤其出色。“执行者”还喜欢“完成者”做自己的老板,因为“完成者”重视高效地完成任务。
但如果“执行者”做其他“执行者”的老板,他们的关系一般来说都不太理想,这在经过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官僚机构中似乎已经成了注定的结果。
★同侪关系
“执行者”跟“协调者”“审议者”“外交家”“完成者”和“专家”都能够和睦共事。
但“执行者”往往会因为职责范围与其他“执行者”发生争执,跟“智多星”也会发生冲突。“执行者”跟“智多星”一旦发生冲突,如果没有解决争端的有效机制,两者的关系可能会变得非常紧张,很难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处理。
★下属关系
“执行者”跟下属往往保持一种正式的关系,最对他们胃口的角色是“凝聚者”,他们难应付的下属是“智多星”和“外交家”,因为这些人都是最不愿意尊重既定体制和权威的角色。
七、“外交家”的角色关系
由于“外交家”都善于交际,同时又容忍有余,他们一般不会对与之共事的人吹毛求疵。一旦出现问题,他们更可能稀里糊涂地处理,而不是精心设局式地爆发冲突。
★上司关系
“外交家”能够很好地应对“鞭策者”类型的老板,面对压力能够挺直腰杆,而且能够成功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但“外交家”不喜欢那种看重精确性且对下属严加控制的老板。鉴于此,“外交家”应该避开“完成者”和“专家”类型的老板。
★同侪关系
跟“执行者”和“凝聚者”一起共事,“外交家”可能会有上等的表现,因为彼此间都不愿意强加于人,所以具备合作的基础。
同上所述,我们也不推荐“完成者”和“专家”跟“外交家”做同事。主要原因是工作作风迥异,角色根本不可能互补。
★下属关系
至于下属,“外交家”应首选“完成者”,因为“完成者”会弥补“外交家”典型的缺陷,即一件事还没有做完便风风火火地去做另一件事。危险的情况是,下属等了很长的时间,却等不来什么事做,而“外交家”连向下属发号施令的时间都没有。
尽管给“外交家”配备积极主动型的下属(最具备这项素质的就是“鞭策者”)可能会有用,但“鞭策者”做“外交家”的下属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因为“外交家”的忍耐很容易鼓励“鞭策者”去挑战老板。“鞭策者”非但做不成下属,事实上成了竞争对手,两者的关系就很不稳定了。
八、“协调者”的角色关系
“协调者”一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既能发号施令,又能唯命是从,尤其善于跟有才能的人打交道。但由于他们具有管理才能,所以可能会与其他角色(尤其是“鞭策者”)在工作风格上发生冲突。
★上司关系
事实上,在应对“鞭策者”型老板(其中包括那些最苛刻、最咄咄逼人的人)方面,“协调者”是最有成效的。他们既能执行既定的指令,必要时也能顶住“鞭策者”的压力。与此同时,“协调者”还能出色地应付“智多星”型老板。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多星”的潜力、处理“智多星”处理不了的事情过程中出现的微妙问题上,“协调者”却能得心应手。
“协调者”不太喜欢为“凝聚者”打下手,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协调者”很容易迷失方向,而“凝聚者”老板对任何夺权可能都比较敏感。
★同侪关系
“协调者”跟其他团队角色都能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层面上,“协调者”尤其能跟“凝聚者”合得来。在组织层面上,“协调者”尤其能跟“执行者”合得来,两者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工作进行分工,“执行者”负责业务流程,而“协调者”负责业务涉及的人事安排。
在同侪关系中,“协调者”很少能跟“鞭策者”合得来。无论是工作风格,还是看问题的侧重点,“协调者”和“鞭策者”都很容易产生分歧,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双方都不可能让步。
★下属关系
“协调者”往往是好老板,尤其善于管理“智多星”。一般来说,富有创造力的聪明人常常很难管理,在这方面“协调者”的确技高一筹。
不过,“鞭策者”除非身兼“智多星”或“外交家”等次要角色,否则不能为“协调者”打下手。一个强势的“鞭策者”部下很可能会挑战身为老板的“协调者”的权威,甚至做决策,这对最后决策的质量没有任何好处。
九、“凝聚者”的角色关系
“凝聚者”是最容易共事的人。如果说会出现什么危险状况,更多的可能是做事效果如何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包容的问题。
★上司关系
理想的情况是,“凝聚者”应该给强势的“鞭策者”老板打下手,同时应该避免给另一个“凝聚者”当下属,因为“凝聚者”下属可能会质疑“凝聚者”老板的果断性。
★同侪关系
虽然“凝聚者”能够跟各种类型的角色共事,但他们跟其他“凝聚者”在一起工作,效果会更好,因为“凝聚者”之间可以相互支持,彼此都能从团队合作中受益。“凝聚者”跟“智多星”也能做好同事,在人际互动中,彼此互帮互助、完善思路,促进共同进步。
相比之下,“鞭策者”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凝聚者”的关系不稳定,从而搅得“凝聚者”心神不宁。这样一来,“鞭策者”便很快占据支配地位,但如果那样的话,“鞭策者”和“凝聚者”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同事关系了。
★下属关系
“凝聚者”当老板,喜欢积极主动型的下属,因为这样的下属明白自己的身份,不会对老板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专家”最符合条件,“鞭策者”又一次被排除在外。“鞭策者”容易使计划流产,他们可能是积极主动型,但不是适可而止型。
九种角色的两两搭配,就已经产生了数十种组合了,是不是有点让人烦恼呢?不过没关系,如果您对团队角色管理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不妨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钻研,或者分享给您的朋友/上司/下属/同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