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不是在谈论别人。我是在谈论我自己---就像老子在说话一样,通过另一个身体,另一个名字,另一个化身······【孙得一】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文章《你若不坚强,懦弱给谁看!》一时受到网友的追捧,文中写到:“永远都要记住几句话:你若跌倒,趴地上哭,没人会伸手拉你。你若摔得半死,还得爬起来继续拼搏,大家都会为你让开道路;你若不坚强,懦弱给谁看?!我永远相信:人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承受,学会自立。就这样我找到了自己,世界上,我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我!”
文章铿锵有力,仿佛是生命的呐喊,直戳人心,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也感同身受,深深的被感动了。但这样就能找到自己了吗?似乎这样只能找到自己的一半,另一半还没有找到。因为你若不坚强,懦弱给谁看?!只是一半,后面还有半句才完整,那就是“柔弱才能胜刚强”。这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
“柔弱胜刚强”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锦句格言,因其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老子告诉我们:“柔胜刚,弱胜强”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坚强战胜柔弱。”我们刚好学反了,违背了自然法则,所以在社会上事事难行,处处碰壁。
上章讲过“天下之至柔,为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才是天下最坚硬的。人的舌头最软,牙齿最硬,最先掉的却是牙齿。大自然中,小草柔弱,大树比小草强大,当飓风来临时,大树被连根拔起,小草随风飘动却安然无恙。
水看似柔弱无力,石头看似坚如磐石,却可以被水水滴石穿,水有汹涛拍岸的气势,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可把巨石菱角磨圆。这就是柔弱能胜坚强的道理。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意思是:人活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但死了就坚硬了。花草树木生的时候是柔软有弹性的,但死了就枯槁坚硬没有弹性了。所以,凡是死板没有生机的都是坚硬刚强的,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的。《道德经》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自秦孝公与商鞅相识,双方便达成了非变法不可强秦的共识。甘龙在求变图存的战略上主张有限度的变法,目的是通过巩固老世族来强国;商鞅则主张彻底的变法,是要重新分配利益激励国人。因此二人在政见上不合,在利益上敌对。
商鞅推行新法靠肃杀威慑天下。渭水河畔大刑,涉事七百多人被处死刑。太子触犯新法,因为年幼罚而不刑,太子首傅被割鼻,太子傅公孙贾被流放。商鞅破了“刑不上大夫”的贵族特权。甘龙再次被震慑继续蛰伏。【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甘龙清楚的认识到对手的强大:其威,其力,其势不可阻挡,不可用强攻,只能静观其变,以柔克刚伺机而动。经过甘龙多年的努力,已将太子等几大宗族势力,推到商鞅变法的对立面,此时商鞅与几大宗族势力已是冰炭同器,水火不容。
商鞅在秦,从徙木立信到河西大捷,将积贫积弱的秦国发展成为可与六国比肩的强国,商鞅在秦的权力达到顶峰,本该辞官归隐,却不料此时秦公病逝。甘龙蛰伏了二十多年,终于熬死了所有支持商鞅变法的人,最后以商鞅被车裂的结局而告终。
甘龙“以少胜多,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刚柔之术可谓运用的了极致。甘龙对政治时局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懂得“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当时他选择了处弱以观其变的战术,甘龙在晚年的政治斗争可圈可点,大有水滴石穿之寓意。在政治时局完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甘龙卧薪尝胆,蛰伏二十多年凭借顽强毅力和政治智慧,最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站上了权利的顶峰。
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其实柔弱和刚强本是一体的两面,同一而无别,如同:白天和黑夜,各有其用,顺时而变;白天和黑夜,只是自然的一体两面,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不可说白天就胜于黑夜,孰优孰劣?它们是一样的,一体的。
所以,得道之人,视黑白为一体,只是同出而异名。视阴阳为一体,视有无为一体,视刚柔为一体,只是名字不同而已。站在这个角度看:刚亦不刚,柔亦不柔;刚即是柔,柔即是刚;刚柔一体,瞬时变化而已。
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黑白、贵贱、荣辱,刚柔都是瞬时变化之状态。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更谈不上谁胜过谁?道法自然!老子教导我们要与世无争,则天下就没有能和你争的了,这是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德行。
因此,得道的大德,都是柔和慈悲,对众生布施爱语,和光同尘,以此点化利益他们,如同调柔慈悲的菩萨来到人间度化刚强的众生一样,而不是优于他们,战胜他们。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