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张执浩最新出版的诗集《蘑菇说,木耳听》后,我被他 对现实生活细腻的感触打动了。我的脑子里跳动着两个诗歌理论词汇——“新乐府”或“新现实主义”!从汉语当代诗歌发展来看,这种现实主义写作似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更盛行。但令我惊讶的是,张执浩的写作将这一诗歌美学和传统重新发扬光大。
乐府诗的特点是取材真实的生活,运用日常口语,表达真实的感情。诗歌在语言结构上采用叙述、抒情、议论并用的手法,将爱怨思义蕴含于朴素的表达之中。说到乐府诗写作,在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大的要数杜甫和白居易。近年来,当代诗人开始把汉语诗歌创作由一味地向国外诗歌学习,转向原创和本土化。正像卞之琳当初提倡的“化欧化古”一样,有的诗人通过个性写作实现“化欧”,有的诗人通过汲取传统诗歌精华,实现“化古”。 我感觉张执浩就是一个致力于从传统的乐府诗中汲取精华而写当下现实(重点是心灵现实)的诗人。
这本诗集收录了张执浩近作106首短诗。这106首诗作每一首都深深触碰到我的记忆。 作为同龄人,他忠实而又精准地描述出属于一代人的记忆。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张执浩显然比其他同龄诗人要敏锐地意识到那些平凡却不可重现生活的诗意。比如《补丁颂》《给稻草人换衣服》《捡鸡蛋》《滚铁环》《抓一把硬币逛菜市》等等。
传统的乐府诗都带有某些幽怨和悲悯的情怀,这使得乐府诗总是携带着生命之重。但读张执浩的诗,我们感受不到悲天悯人之重,而是渗透着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爱、趣味和温情。这些情感如同毕肖普在自白派写作中强调的 “忘我而无用的专注”一样,展现出了现实独特之美,即现实之轻。
比如在 《撒落的苹果》一诗中,张执浩把生活的纯美处理成一次苹果偶然的滚落,突如其来的果实检验人的贪欲,也检验人的天性。在 《红糖与油条》中,把一个孩子对生活的期盼、追求和勇敢都融入到对食物的记忆力,而那种食物是多么的普通。正是这种普通的“红糖和油条”成为诗人一生质朴心灵的养料。在 《多少片树叶动了树枝才会动》一诗中,诗人一改落叶伤感的一般性写法,出其不意地提出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把一种感怀的语境引入到观察和凝思的语境,并在对景物的描述中巧妙地觉知到自我的内观,用三片叶子的“动”与“不动”反衬出他内心对生命的感悟!
张执浩立足于从细微处感知生活的诗意。表面上看,这样的写作并没有展示出诗人的野心,实际上,这正是张执浩的写作抱负所在。当诗人们都在努力追求语言和形式创新时,张执浩却选择了用诗敏感的神经触碰现实和记忆。这种自觉的创作意愿体现在他的诗歌《无穷小》《白芝麻,黑芝麻》和《匠心》之中。其中在《无穷小》一诗中,诗人直视自己当初面对生存需要掏鸟蛋的经历,那是一个低于一切道德的行为,一种人本能的行为。张执浩并没有对此有所悔悟,相反,他对自己手指上沾染的血迹表示了默认。此诗写的尽管是孩子的淘气行为,但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张执浩对人性底线的洞察。 在对人性的认识上,他不是以善恶尺度丈量崇高与伟大,而是从生命的卑微角度,尊重人类的渺小。
而在《白芝麻,黑芝麻》中,他用挑拣芝麻的经验阐述了平凡人对是非的判断与选择。是的,普通人经历的也许都是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但普通人的计较和认真也暴露出他们的是非观。黑与白就算在最底层人的眼里也无法混淆。 这首诗尽管没有直说,但却暗示出诗人对百姓智慧和判断力的歌赞。
在《匠心》中,他借用木匠这样一个现实的原型,阐述了诗人创作中对形式与现实意义追求的关系。这更像是他自己的写作原则,尽管他使用自然而流畅的语言来表达,但并不能否定这样的语言不是来自他的匠心。
在刨花中木头消失
在木头中树木变质
在树木中不见森林
开头这一段排比式的否定并不具有批判性,相反,在此暗示出了可能性。这正是艺术和诗歌的使命,就算是现实主义写作(在当代小说写作中现实主义被叫作非虚构),艺术也不以还原生活作为最高原则,而是以呈现可能的生活作为最高原则。 这是创作和复制之间的本质区别。
老张的工作就是把一种物质转移
变成另外一种物质
将几何学变成一桩手艺
这一段诗是张执浩关于自己诗歌创作原则的自白。在此我们看到张执浩新写实主义(我姑且这样概括他的写作风格)的原则与传统现实主义的不同:新写实主义把现实性当作艺术的可能性来处理,而传统现实主义则把现实性当作客观事实来处理;前者突出的是诗人的创造和发现,后者突出的是对客观现实的揭示与实证。
一把不让人坐的椅子是否成立?
我怀疑,但我更愿意相信
真有这样的人在行动着,仿佛一块木屑
在密林深处寻找自己的前生
关于诗歌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古今中外始终争论不休。 当然,艺术不会是绝对的无用,只是有用的方式和目的不同罢了。孔子从“兴观群怨”中发现了诗的审美教育性,康德从动机和意愿中发现了审美的自然合目的性。这些理论都把艺术的有用性指向人内心和情感的愉悦。 张执浩的诗歌带给我们的正是这样“思无邪”的愉悦。
作者简介
李德武,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彰武县。诗人、诗歌评论家。出版诗集《窒息的钟》(1993年)、《李德武诗文集》(2015年)、 《逆光》(2017年),哲学诗学随笔集《挣脱时间的网——从芝诺的两个悖论说起》(2019年)、《在万米高空遇见庄子》(2021年)、评论文集《气质·语言·风格》(2022年)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世界文学》《诗刊》等多种刊物。
相关图书
《蘑菇说,木耳听》
(点击封面,一键 购书)
著者:张执浩
出版单位: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张执浩诗歌创作多年来最为深情的一本诗歌集,是一本“大家”之诗,那些炙热的诗句,写给了“大家”,包括给母亲、父亲、妻子、女儿、朋友,甚至还有家里那条宠物狗——花旦。这是一本现实之书,也是一本童话之书,现实的纷扰,童话的纯真,使诗人在面对生活时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承担”现实世界,要么逃回童话世界。但张执浩作为一个有担当的诗人,这两者他都无法放弃。在诗集中可以看出,诗人尝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一种关于生活的童话。就像评论家余淑琴所说:既然内心无从逃遁,那就让生活直接呈现出美、爱、感动的特质。把生活转化为童话,或把童话还原为生活,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
更多好书尽在 阅读武汉微信出版商城
点击下方图片,可前往选购
推 荐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