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薛以柔1992年对于张曼玉来说是香港影视界的丰收年。她今年拍了10部电影,几乎都成名了。最著名的两个经典银幕形象:一个是迷人的金镶玉,一个是娇媚柔弱的阮玲玉,最终让张曼玉摆脱了“花瓶”的称号。不过,张曼玉的可塑空间并不局限于这些角色。据说《阮玲玉》的首选是梅艳芳,《青蛇》是巩俐,《甜蜜蜜》是王菲。然而,种种际遇导致了张曼玉。我们看完这些电影后,几乎无法接受翻拍,因为电影中的张曼玉不再是她自己,而是可怜的阮玲玉、妖娆的萧晴、迷人的李翘。她不能离开。 “画中人物”。
张曼玉是水,可以变化出多种形态,融入人类生活。张曼玉是一团火,足以点燃心中的欲望,让人疯狂。在她众多的角色中,我最喜欢的是“阮玲玉”。张曼玉将自己融入阮玲玉的骨血之中,仿佛打碎一尊雕像,拾起碎片再重建,比例完美,灵魂相同。不,张曼玉的阮玲玉不是重塑,而是重生。这次我不想分析这部电影的艺术手法。我想用张曼玉的演技来挖掘阮玲玉这个人物。到底是软弱让她陷入绝境,还是看透人性的绝望让她获得了解脱?探究根源,看透原因。让《阮玲玉》带领我们寻找答案。
1、重塑角色是对人性的探索,融入演员的灵魂。 《阮玲玉》截取了女主人公从1929年加入“联华”到1935年服药自杀的生活和工作片段。导演关金鹏将现实与虚构相结合,艺术地概括了她短暂的25年青春生活。 《阮玲玉》更像是半纪录片和半故事片的结合体。当影片中的黑白照片一闪而过时,为爱而生的美丽身影就在观众心中。关锦鹏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创新性地穿插了对阮玲玉同时代演员的采访、阮玲玉本人的残缺形象以及张曼玉对阮玲玉的人物表达,形成了独特的纪实电影模式。我最欣赏的不是影片巧妙的拍摄手法,而是它给观众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没有什么是对或错的。只能留给后人去回味和反思。
一袭旗袍,尽显女人的温柔。当张曼玉在银幕上走来走去时,完美精致的妆容和标志性的六叶眉,让人如痴如醉。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阮玲玉的转世。片中,一些人接受了采访,表达了对阮玲玉的评价。当听说阮玲玉当初只出演过《花瓶》时,张曼玉悲伤地说:“这不是我吗?”那一刻,不需要化妆,阮玲玉就已经走进了张曼玉的心里。
16岁的阮玲玉结识了花花公子张达民。他满足了女孩所有的幻想,但现实终究战胜了爱情。张家并不接受卑微的阮玲玉,两人只好搬出家门,重新寻找自己的爱巢。一次偶然的机会,阮玲玉接触到了人生的第一部电影《挂名夫妻》。从此,养家糊口的重任就落在了阮玲玉单薄的肩膀上。有一次,家里的灯泡坏了。当时,张大民正抱着一个女人在舞池里摇曳,而阮玲玉家的三个弱女子则在拼尽全力的修光。昏暗的灯光下,养女扶着阮玲玉,阮玲玉扶着母亲。此时,阮玲玉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第一次被托错人,拍完《三个摩登女性》后,阮玲玉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二个男人——茶王唐季珊。她以为自己这次会很般配,但浪漫的唐季珊很快就暴露了她的花花公子本性。最让阮玲玉心疼的是,她遭受了家庭暴力。电影中有一个非常令人心痛的场景。阮玲玉妈妈问她是不是被唐季珊打了,刚刚被打了一巴掌的阮玲玉苦笑着说没有。这笑容被张曼玉诠释得非常完美,表面的掩饰与内心深处的苦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人经常看到阮玲玉在拍完哭戏后很长时间无法走出角色,认为她太投入戏份了。其实那是因为她只能通过角色来发泄自己的压抑。
在这孤立无助的时刻,电影导演蔡楚生走进了阮玲玉的世界。天真的阮玲玉以为这次终于遇到了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的英雄,却又遭遇了爱情的滑铁卢。一次又一次错误的爱情,最终将她推向了生死的边缘。
张曼玉把阮玲玉的性格表达得非常准确。通过张曼玉对阮玲玉内心、动作、眼神的揣测,我们看到了一个宽容、矜持的女性形象,她似乎看透了隐藏在皮肤深处的内心世界。阮玲玉的死绝非一场简单的人生悲剧。它是旧社会背景下对人性的挖掘和探索。它是在人们言语的强大压力下压垮人们心灵的最后一根稻草。
2、重塑人物是揭示悲剧原因的必然选择“演员就应该是疯狂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是的,阮玲玉正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表演的意义。张曼玉还原了阮玲玉。从每一个片子到每一个动作,她也强迫自己成为一个戏迷、一个疯子。 《野草闲花》有一场大雪的场景。为了感受一个母亲的无助,张曼玉先是穿着外套突然躺在雪地上,然后又脱掉外套躺在冰冷的雪地里。她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寒意。当她决定咬破手指,用鲜血喂怀里的孩子时,雪地上孤独瘦弱的身体与黑白镜头下的阮玲玉融为一体。他们同时演绎了一个孤女的悲伤。
影迷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哭泣的场景。 1935年,蔡楚生拍摄了《新女性》。最后一幕,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找不到自己的最佳状态。蔡楚生告诉她:“我不想让你有任何保留。”就是这句话。那一刻,阮玲玉将自己与剧中的角色融为一体。拍完最后的哭戏后,阮玲玉并没有停止哭泣。她把自己深深地埋在白色的床单下,抽泣着。那一刻,她为自己的人生感到悲哀。当然,哭个不停的也是张曼玉。也许她已经和阮玲玉融为一体了,为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而悲伤。
这让我想起了《甜蜜蜜》里最经典的哭戏。当张曼玉饰演的李翘去辨认包哥的尸体时,白床单掀开,他看到了包哥背上的米老鼠纹身。 ”,李翘笑了,然后就不受控制地倒了下去。很多人认为这是张曼玉的笑场,但这却是最合理的解释。她把自己当作李翘,这样才能从李翘的性格中探索这个角色的表现力。
她不仅在演绎角色,也在体验角色的内心。张曼玉不是在扮演某个人,而是把自己活成这个人。《新龙门客栈》,她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金玉的魅力;《阮玲玉》,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阮玲玉的美丽。从花瓶到实力派演员,她只是将自己融入到了角色中。
阮玲玉在与李丽丽合作电影《小玩意》时,她感到很苦恼,因为李丽丽始终找不到导演想要的感觉。阮玲玉耐心、温柔地用短短几句话帮她找到了角色的特点。这样的阮玲玉就像一朵诠释之花。她可以引导所有人,却无法打开自己的心扉。这不是很讽刺吗?
正如主题曲《葬心》所唱的那样:“你不应该,永远不应该,青春害怕孤独。”每当张曼玉静静地坐在那里,人们都会恍惚地以为她就是阮玲玉。以她安静寡言的性格,当她遇到人生最大的痛苦时,她没有选择与任何人倾诉,而是独自默默承受。
于是,张达民更加卖力地要生活费,把阮玲玉的隐私出卖给了小报。唐季珊没有上前保护她,而是用讽刺的话语嘲笑她,蔡楚生也选择避免帮助她。面对流言和指责,一向胆怯的阮玲玉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张曼玉通过她游移的眼神、绝望的微笑、驼背的腰肢,时刻展现着阮玲玉潜在的性格,从而揭示了这场人间悲剧的原因。
3、再现事实,反映时代功过。爱情就像罂粟的花瓣,让人沉醉得看不清方向。那一刻,我们仿佛被蒙住了眼睛。我们只闻其香,却不知其腐败。有时候,爱情的觉醒也需要时间。在此之前,那是一个无法逃脱的迷宫,一个无法逃脱的沼泽。我深陷其中,宁愿沉沦。阮玲玉一生拥有无比的光彩,但每次她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却一次又一次被男人伤害。她该怪这个男人无情,还是她太专一?人不应该在悲伤的时候做决定。那一刻的感觉需要理解和爱。那一刻的决心对于真正爱你的人来说是很伤害的。阮玲玉离开后,让世人震惊。五名粉丝被埋在她身后。 30万人前来参加她的葬礼表示哀悼。最后,她的灵柩由她的合作者蔡楚生、李民伟和孙中山抬着。于、费穆等12名电影界人士抬着灵车。
爱情不应该成为束缚女人的障碍。不是每个人都能热爱它,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冷漠永远不应该成为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希望总是与失望相伴,所以不要走极端。总有一个中间立场可以缓解我们的悲伤。这就是我们在阮玲玉的悲剧中看到和理解的人生。当我们看到张曼玉在关锦鹏的镜头下缓缓躺下,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时,镜头一转,一张阮玲玉死亡的真实照片映入眼帘。原来,演好一个人的“生”不容易,演好一个人的“死”更难。那张栩栩如生的脸,就像是刚刚睡着一样,似乎下一刻就会醒来。
不得不说,张曼玉的“努力”成就了她的许多经典角色。当时,成龙正在拍摄一部英雄救美人的电影,需要女演员从十层楼的楼顶滑下来。成龙第一个找的美女就是关之琳,但是当她到达片场时,关之琳骂了一声就离开了。有一位女演员哭着爬上楼顶,补了妆就跳了下去。这个人就是张曼玉。最让我感动的是张曼玉在重拍阮玲玉的《神女》时。她坐在卧室的桌子上,手里拿着香烟,试图弄清楚《神女》中的角色。唐季珊心中满是疑惑,她二话不说就向唐季珊吹来。抽烟,接下来出现的场景和《神女》中阮玲玉的剧情几乎是一样的!可以说,张曼玉准确地还原了真实的阮玲玉!这种“戏中戏”的再现,只是彩色画面与黑白画面的区别。
在《还记得《阮玲玉》中,张曼玉随着音乐跳起伦巴舞。这大概是她对这个世界怀念的象征。通过张曼玉对阮玲玉的演绎,我们看到了特定时代女性的艰难而悲惨的命运。作为影片的导演,关锦鹏自始至终都没有为阮玲玉发过言。他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记录了阮玲玉如烟花般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的后代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为什么要后悔自己的死?但我还是害怕别人的说法,害怕别人的说法。”1935年3月8日,这个专属于女性的日子,阮玲玉用3瓶30粒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遗书中的“人言可畏”四个字刺痛了人们的心。这不是整个社会对她的伤害吗?我们来回顾一下影片的开头。公共澡堂内,几位大导演正在夸赞一个女人,称她是电影界的新星,而她就是阮玲玉。有些人,虽然离开了,却注定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作者:薛以柔心里有一点墨迹,故事藏在山水里言语是坠入世界的灵魂只有在书海里,心灵才能自由希望我的话语能够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