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充电宝成为舆论热点。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规定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人开始关注自己手中的充电宝是否符合要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此前已明确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以及未标注认证标识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然而,媒体报道显示,多款无3C认证的充电宝仍在公开销售,这引发了对商家和电商平台责任的质疑。这些非3C认证的充电宝为何能在市场上流通?去年8月的新规又是如何执行的?
很多人发现手里的充电宝大多没有3C认证,这让人担忧。既然存在安全隐患,能否在生产环节建立更严格的检验流程?此前,罗马仕充电宝因问题被召回,其3C证书也被撤销,这是否说明对3C认证本身也需加强监管?
此外,市场上不仅有非3C认证产品在售,还有无标产品公然售卖,甚至有商家兜售3C贴纸。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阻止不合格充电宝流入市场?电商平台是否有把关措施?监管部门有何应对策略?伪造3C标识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机场安检能否有效识别伪造标识?
面对新的规定,许多需要乘机的人准备购买3C认证的充电宝,市场面临淘汰赛。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如补贴或以旧换新优惠?
对于手头的非3C认证充电宝,人们感到困惑:是继续使用还是弃用?如果弃用,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更科学、更环保?一些机场拦截了大量充电宝,这些充电宝又流向何处?各大机场是否有妥善处理方案及其监督流程?回收充电宝的商机也值得关注,这些回收的充电宝是否流向二手市场?二手市场的合法性及监管方式也需要明确。
除了3C认证,CE认证的充电宝也非常多。消费者需要了解这两种认证的区别及安全性。政策突然实施,机场是否可以推出寄存服务?现有的寄存点位距离安检口较远,设置是否可以更加合理?对于因充电宝被拦截而手机没电的旅客,是否能提供紧急解决方案,如租借或购买3C充电宝?
从政策上看,未获3C认证的充电宝禁止出厂和销售,但在其他场合似乎没有严格限制。公众关心的是,这些充电宝在其他公共场合是否也有隐患?是否应进一步细化应用场景?政策配合度上是否应该更加协调?
随着公众讨论的深入,充电宝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航空安全问题,还涉及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管理部门、社会机构和企业单位等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