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总参谋长维阿马尔·普里特·辛格最近罕见发声,批评了自家军工企业。他直言按时交货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揭示了印度政府近年来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的印度制造军工计划陷入了困境。
自印巴冲突后,印度空军一直心怀不平,丧失了战斗力,还被世界各地揶揄。问题的根源在于光辉战斗机项目。这个项目研发了整整三十年,承诺交付83架LCA战斗机,但至今一架也没见着。4800亿卢比的合同仅成为纸上谈兵。空军总参谋长的挫败感溢于言表,他强调在签订合同时已经意识到消息存在不实。
光辉战斗机因交付不足,没有得到实战机会,根本无法证明自己。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斗机在实战中表现不俗,号称成功击落印度米格-29,甚至还带走了一位印度空军的中队长。更精彩的是,巴基斯坦的枭龙装备了CM-400AKG超音速导弹,直接摧毁了印度的S-400防空指挥车。这些消息让印度感到彻底丢脸。
印度将矛头指向俄罗斯,认为正是因为俄方向巴基斯坦提供了RD-93发动机,所以巴基斯坦的战斗力才突飞猛进。然而,俄罗斯不仅对巴基斯坦供货,似乎很少会考虑印度的心情。更让人无奈的是,巴基斯坦并不依赖俄罗斯。连阿塞拜疆都开始采购枭龙战斗机,看来他们的军火交易正朝着更广泛的方向迈进。未来巴基斯坦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表现恐怕会让印度在全球地位上感到无比尴尬。
印度军工的问题并非小打小闹。国内充斥着过于自信的氛围,技术研发毫无起色。对光辉的交付延迟绝不仅仅是偶然,官员草率签约明知无法满足承诺却仍选择推动,这一切都是缩影。印度的军工还需大量依赖进口。虽说莫迪政府不断呼喊自力更生,可真相是连基本的零部件都难以制造。导弹上的主动扫描雷达头部和气密性的氮化镓芯片一直是信号维系的薄弱环节,更别提碳纤维这类基础原料都没完全解决。军事现代化需要内功,而不是口号。军事工业绝不是说想做就能做的。完整的工业链条犹如建筑的基石,想要依赖拼凑来实现同类产品可谓是自欺欺人。即使是声称与俄罗斯联合研发的布拉莫斯导弹,真相也仅限于组装,量产能力更是可有可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然不如印度富有,但它凭借稳扎稳打的策略,年产25架枭龙,甚至可以带来国外订单。真正的竞争并不在于武器本身有多先进,而在于是否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研发体系。印度在这条路上的迷途更加明显。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印度军工的短视与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将愈显尴尬。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