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美国政坛因一份940页的税改法案掀起波澜。这份被共和党称为“大而美”的法案意外导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这对昔日盟友公开决裂。
6月30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用极具侮辱性的词汇抨击共和党,并预言该法案将导致美国债务上限飙升五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背负1.5万美元新增债务。次日,特朗普反击称马斯克是政府补贴的寄生虫,并威胁动用政府效率部展开调查。这场争执折射出美国政治经济体系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法案本身包含大规模减税条款,未来十年减税规模达4万亿美元,同时削减新能源补贴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军费和边境安全支出。这种设计连共和党内部都出现分歧。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指出,共和党试图在民众尚未充分认知的情况下突击通过这份法案。马斯克的愤怒在于,该法案直接冲击他负责的政府效率部的核心工作——削减政府浪费和提高行政效能。
早在5月22日众议院通过法案初稿时,马斯克就警告这将与政府效率部的改革目标背道而驰。6月28日参议院审议阶段,他更预言法案会“摧毁数百万就业岗位”。这种持续半年的反对声浪反映了科技资本与传统政治力量的话语权争夺。
作为掌控多个未来产业的实业家,马斯克对“五万亿美元债务”的恐惧源于技术官僚式的精确计算。特朗普则将辩论焦点转向“电动汽车强制令”,引发中西部蓝领共鸣。双方矛盾实质上是两种治国理念的碰撞:马斯克倡导“工程师治国”,强调用数据模型优化社会运行;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主义,认为政治必须服务于本土产业工人。
马斯克批评的主要方向是军费扩张和富人减税,而特朗普反击时却将其混淆为新能源补贴。这种不对等的辩论策略反映出当代政治沟通的复杂性。经济维度上,冲突揭示了美国产业政策的根本困境。“大而美”法案试图同时满足军工复合体、传统能源集团和科技新贵的需求,最终变成各方都不满意的妥协方案。
特朗普威胁撤销补贴动摇了投资者对美国产业政策连续性的信心。马斯克的政治立场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从早期支持特朗普税改到现在抨击共和党为“猪党”,其政治诉求日益接近进步派主张的“富人增税”。但与传统民主党人不同,他反对扩大社会福利支出,而是主张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
马斯克拥有1.2亿推特粉丝,每条推文都能引发全球媒体连锁反应。将共和党称为“猪党”的激烈措辞打破了美国精英政治的传统。特朗普作为现任总统公开威胁调查私营企业主,同样开创危险先例。当科技巨头与行政权力公开对抗,企业不得不更深度地卷入政治博弈。微软、苹果等科技企业近期加大政治游说投入,正是对此新常态的应激反应。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上世纪30年代,亨利·福特与罗斯福政府的对抗催生现代美国政商关系框架。今天马斯克与特朗普的较量或许正在塑造数字时代的新规则。随着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这场冲突的政治效应将持续发酵。马斯克已明确表示要让支持法案的议员“输掉初选”,而特朗普团队则开始审查与SpaceX的政府合同。在政治极化日益严重的美国,“大而美”法案可能成为压垮两党制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正如马斯克所言,美国确实需要新的政治力量。但在以推特为战场、用表情包当武器的时代,能否孕育出具有真正变革能力的政治实体,答案可能藏在每个普通选民的手机屏幕里,等待下一次指尖的滑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