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就是我的孙子,希望他今后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是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哈军工老教员李文煊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王传霖最真挚的祝愿。
近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李文煊身着军装、佩戴军功章前来见证。尽管老人在战场上眼部受伤,加上年迈视线模糊,但他坚持亲手给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拨穗。
两人是如何认识的?感情为何如此深厚?这要从一场校园活动说起。2023年5月,还是学生的王传霖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红色火炬学生社团组织的“寻访老兵”活动中结识了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文煊。从那时起,听李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成为王传霖课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仿佛也走进了曾经的战争年代,时时被老一辈革命家绝对忠诚、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他认真记下老人封存了70多年的烽火记忆,整理成文稿奔赴各个学校、社区,做传播红色精神的志愿服务。就这样,在长期的学习交流与相互关爱中,相差70多岁的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这对“爷孙”结缘背后,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红色基因”。这所学校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防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成立红色火炬社团,两年内开展了100余次“寻访老兵”活动,拜访了53位抗美援朝、东北抗联等时期的老兵,收集口述史资料,利用AI技术修复老照片,形成资源数据库。社团成员作为志愿讲解员,赴25所大中小学校讲述红色故事。王传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表示即使毕业了,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