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11月29日走完了传奇一生,享年100岁。
从1971年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基辛格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此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基辛格访问中国逾百次,今年7月还来华访问。基辛格曾说:“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他也因此被称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而在基辛格去世后的官网悼文中,共11次提到中国。
作为一个同时在人类智力世界和权力世界都达到鲜有高度的强者,基辛格声名显赫且历久不衰,美国当代的政治人物无出其右。
他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1959年,基辛格力压布热津斯基、塞缪尔·亨廷顿、斯坦利·霍夫曼等一众大神,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哈佛终身教职及副教授的头衔,随后步入政坛,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国务卿。
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外交家——基辛格的现实政治缔造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大战略,使美国拉近了与中国的关系、脱离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巩固了对西半球的控制,美国由此得以在冷战中期赢得喘息之机。
他是“学术英雄”——基辛格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几乎所有课程都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分数评价。他所写的《历史的真义》论文已经被载入史册,甚至以他的标准限定了哈佛毕业论文的篇幅,被称为“基辛格规则”。他的著作,从《重建的世界》《论中国》《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到后来的《世界秩序》《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等等都风靡全球。
他还是“工作狂”的代表——尽管已经百岁高龄,基辛格仍思维敏捷,保持着极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工作15个小时;5月底以来,先后奔波德国、英国、美国多地出席了多场百岁诞辰纪念会;接受媒体长达8个多小时的不间断采访;2020年以来,已经出版了2本新书,并且还在着手新的出书计划……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外交家,基辛格的人生夹杂着成功与争议,是评价最为复杂的人物。一些人称赞他出色的谈判技巧、充满理性色彩的现实主义外交,朋友们将会记住他为中美“破冰”所做的贡献,敌人们也有许多憎恨他的理由,其中包括1969年秘密轰炸柬埔寨和1973年推翻智利总统阿连德政府的决定。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便是百岁高龄,基辛格仍喜欢与世界分享他对各种国际问题的看法。就在上个月巴以爆发新一轮冲突后,基辛格还警告称,巴以冲突可能导致地区危险升级。在10月24日美国对华友好团体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的年会上,基辛格还对中美关系提出了四大必须关注领域,包括:美中基本关系、台湾问题、乌克兰战争和高科技竞争。
实际上,作为一位从52年前就开始接触中国、研究中国的老政治家,这位世纪老人一直在思考中美关系,甚至屡屡发表刺耳的警示。
这几年,基辛格对中美关系态势的评估似乎愈发严峻。2019年,他曾抛出震惊世界的“山脚说”,称中美已处于“冷战山脚”。翌年,他再度警告,中美已在“上山路上”。2022年,在基辛格的第19本著作《领导力:世界战略的六项研究》出版之际,他甚至担忧中美处于“战争边缘”。
近一年时间里,虽然基辛格对中美“搭桥”的努力展现过积极评价,但今年2月的所谓“飞艇”事件让中美关系再遇寒冰。
这样的“低温”甚至让不少美国媒体在回顾51年前的那场“破冰之旅”时态度颇为复杂,有的还发出“尼克松是否错了”的论调。
当年,为与隔绝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关系,基辛格花费了不少心血。从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巴黎与中国代表秘密接触……通过巴基斯坦叶海亚·汗总统的斡旋,基辛格为尼克松出谋划策,具体运作,直到尼克松决定派他到中国秘密访问。
1971年7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正在进行一场外事宴会。突然,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手捧腹部,连叫难受。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立刻高声宣布:伊斯兰堡的天气太热,影响了基辛格的健康,请他去总统别墅休养两天。而这其实只是两人联演的一场“戏”。他真正的任务是进行一场绝密转移,前往的目的地是——中国。
1971年7月9日12时15分,基辛格等人乘坐的飞机准时降落在南苑机场。
基辛格在北京逗留了48小时,周恩来同他举行了6次共计17小时的会谈,双方就台湾问题和尼克松访华时间安排等,进行了友好磋商。
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随后发布了《上海公报》,宣布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即使过了半个世纪,当年中美在设计和实施上都具有创造性的外交政策,仍为处理当下的中美关系带来启示和借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就提到过一条“出路”——基辛格提出的“务实的共存理念”,即两国明确表明不一致的地方,但同意聚焦在可以合作的地方。
“务实”是基辛格的重要标签。这也许是来自他的犹太人思维基因。实际上,视美国为祖国的基辛格是犹太人。他于1923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但是,那段纳粹灭绝犹太人的历史曾深刻影响了基辛格人生轨迹。1938年,15岁的基辛格随其父母移民美国,远离了灾难的中心。而在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基辛格至少有13位亲戚被残酷地送入了毒气室。
苦难中孕育出的犹太生存智慧投射到国际关系上,基辛格把它演化为一种平衡,所以他帮助美国设计了一套“均势外交”政策,并和尼克松一起推动实施:中美和解、越南撤军、与苏联缓和。
52年前,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假借“胃疼”之名绕道巴基斯坦开启了秘密访华。这一微小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释放出带有善意的信号,更为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建交打下前站。而此后长达半世纪的时间里,作为前国务卿、作为大学教授、作为外交学者,基辛格更多达上百次地来往于中美之间。
这位务实的战略家推动美国与中国的亲善,并无其他,只因他明确知道这符合美国利益,也符合历史规律。
但是,历史和美国兜了一个大圈子。当下的美国和50多年前有不少相似之处:深陷周期性的困惑和焦虑,社会分化政治对立,美国政治精英的对华偏见和敌意回潮,并且变得日益危险。
基辛格在《领导力》一书中透露出希望美国当代政治家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意思。基辛格说:“我认为当前这个时期很难确定方向。”美国人不愿将外交理念与“和对手的私交”区分开来,他们往往用传教般的方式来看待谈判,试图让与自己对话的人转变信仰,或者对他们加以谴责,而不是去洞察他们的思想。
这也是目前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如何破题,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这个解题过程中,这位虽已逝去的老朋友的思路,一定会影响其中,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美关系永远和基辛格这个名字是连在一起的”。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撰文 | 冷爽
图片 | 外媒、网络
责编 | 林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