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西部城市登顶全国消费第一城 重庆连续超越上海!重庆的消费数据再次超过了上海。根据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1-4月,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85.43亿元,同比增长4.4%。同期,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55.46亿元,同比下降0.3%。这意味着重庆成为当前中国消费总额最高的城市。
今年以来,重庆的社零总额持续超过上海。数据显示,今年1-2月、一季度、1-4月,重庆的社零总额分别为2831.83亿元、4204.32亿元和5385.43亿元,均高于上海同期的2777.4亿元、4057.45亿元和5355.46亿元。
专家认为,重庆社零总额能够超过上海,得益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近期刺激消费政策对中低收入家庭更具吸引力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民间也有更加通俗的解读:重庆房价收入比低于一线城市,市民有闲钱,消费意愿更强;加之重庆作为网红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全国游客“打卡”,促进了消费收入的增长。
回顾过去五年,重庆的消费市场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2020年,重庆社消零总额达11787.2亿元,与上海、北京共同迈过万亿元大关,成为当年三个社零总额超万亿的城市之一,并以1.3%的增速在十大消费城市中位居首位。四年后的2024年,重庆的消费实力再次提升,社零总额攀升至15677.37亿元,在全国七大消费“万亿之城”中排名第二,比北京高出了2116.81亿元。自2025年以来,重庆更是首次超越上海,连续登顶“消费第一城”。
从数据上看,2025年1-4月,重庆餐饮收入和商品零售均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6.6%和4.0%。相比之下,上海同期的消费市场则略显颓势,餐饮收入下降3.1%,商品零售额仅增长0.1%,金银珠宝、日用品、汽车等商品的零售额均呈下降态势。
重庆的消费实力主要源于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政策红利驱动等方面的多重支撑。作为人口第一大市,重庆2024年常住人口达到3191.43万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其拥有天然的消费基本盘。此外,与一线城市相比,近几年持续加力的“两新”政策在重庆更容易释放效能。
流量经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多年来,重庆凭借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旅IP长期位居“网红打卡地”前列。今年五一假期前夕,重庆荣昌又因为卤鹅火爆全网,吸引全国游客打卡。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期间,荣昌区共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同期重庆共接待国内游客1858.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4%。
不过,重庆前4个月社零总额超过上海,并不能简单视为重庆的消费实力已强过上海。从数据来看,两城的社零总额差距已从1-2月的54.43亿元缩小至29.97亿元。重庆能否领跑全年仍不确定。
从城市规模看,2024年重庆常住人口为3191.43万人(上海为2480.26万人),地域面积更广,社零总额的高基数一定程度上源于人口总量优势。衡量一座城市的消费实力还需考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市的商业资源聚集度、国际化程度等因素。
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例,今年一季度31省份人均消费支出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一,达到14047元,同期重庆人均消费支出为7335元,排名第十。从更综合的维度来看,上海在消费生态的成熟度与辐射力上展现出显著优势,全球零售商集聚度高达55%以上。2024年,上海举办各类品牌首发活动近3000场,新增首店1269家。反观重庆,2024年共有389家品牌首店进驻各大商业项目,其中全国首店的占比仅为3.5%。
在国际化程度方面,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全球客群的吸引力更胜一筹。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突破670.59万人次,同比激增84%,而同期重庆接待入境游客127万人次,与上海仍有不小差距。
为了缩小差距,重庆已经开始了冲刺模式。今年4月,重庆印发《2025年重庆市扩消费“六大工程”实施方案》,聚焦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围绕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扩容、新型消费培育等“六大工程”、25条具体举措为重点,整合全市资源、推动全域协同。目标是力争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商业增加值增速6%以上、高于全市GDP增速。
上海也于5月21日印发了《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把城乡居民增收行动放在首要位置,并出台了一系列消费提质措施。两地政策路径折射出发展逻辑的差异:重庆侧重扩大消费规模筑牢基本盘,上海则聚焦提升消费能级巩固领先地位。这场消费中心城市的差异化竞争显示,消费已成为城市发展模式与能级较量的关键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