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被“断舍离”的充电宝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CCC认证标志、CCC认证标志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禁令让不少消费者和商家感到措手不及。
舆论对此议论纷纷。一些网友认为,出于安全考虑,民航部门的决定可以理解,但只给两天时间缓冲显得过于仓促;还有人认为,政策调整难免会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各方应做好配套和善后工作,妥善处理好刚性政策与民众权益的关系。
实际上,我国从2023年8月1日起就开始对锂离子电池和移动电源实施CCC认证管理。经过一年过渡期后,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证书和标注认证标志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遗憾的是,在民航“禁飞令”之前,这项规定并未有效传递到市场层面,生产销售环节仍继续发售无3C标识的充电宝。
生产销售商家选择性忽略新规,认为没有3C标识不会被拦阻且未见检查,于是继续生产和销售。这种做法虽然可能为企业节省成本,却将安全隐患推向社会,放大了随时可能爆发的风险。例如,深圳华强北的一些店铺会根据顾客是否需要带上飞机来区别出货,绕开民航局的“禁飞令”。
禁止无3C标识或问题充电宝上飞机是因为在密闭空间内一旦爆燃危险更大,并不意味着不上飞机就更安全。商家和消费者不应抱有侥幸心理。新规从去年8月1日开始生效,但直到民航出台“禁飞令”前,监管似乎并未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落地。如果早些行动,有更长的缓冲期,新规可能会更好地被市场和民众接受。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消费者对移动电源的需求激增。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国和消费国,市场规模已达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三成以上。然而,一些不安全因素也在潜滋暗长,如大品牌安克创新因电芯质量问题召回部分批次充电宝。此外,一些企业存在认证和量产两张皮的问题,认证时达标,量产时偷工减料,甚至特制送检样品,实际销售产品更换低成本电芯,这些都成为充电宝的安全隐患。
无论如何,安全应该是行业规范、社会治理乃至民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3C认证作为充电宝的强制标准有助于从源头严控安全风险,抬高市场准入门槛,这是行业规范化进程的关键里程碑。企业和监管方都应共同努力,确保新规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