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盘中创史上最高市值纪录 资本与技术的较量白热化!2025年6月下旬,美股市场气氛紧张。英伟达股价飙升,同时市场对高估值的担忧也在加剧。每一个涨停都牵动着乐观与隐忧的情绪。资本和技术的竞争在这个夏天达到高潮。
6月27日,纽约股市继续上涨。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刷新历史纪录,市场热度令人窒息。当天,英伟达收盘价再创新高,总市值达到3.85万亿美元,距离4万亿美元仅一步之遥。投资者欢呼雀跃,仿佛胜利已成定局。
两天前,即6月25日,英伟达股价上涨4.33%,市值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微软3.66万亿美元的市值在英伟达面前黯然失色。巨头之间的较量进入新一轮竞争。
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另一种声音传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告显示,英伟达CEO黄仁勋开始减持自家股票。从6月20日到26日,他分批卖出了30万股英伟达股票,套现近4490万美元。具体来看,6月20日,黄仁勋出售了5万股,价值约721万美元;6月23日又卖了5万股;6月24日和25日分别抛售5万和7.5万股;6月26日再次卖出7.5万股,价值超过千万美元。这种操作并非临时起意,早在3月,黄仁勋就披露了一年内卖掉600万股英伟达股票的计划。高管们的减持给投资者带来一丝不安。
英伟达并不是唯一一家出现大规模减持的公司。6月18日,公司董事会成员马克·史蒂文斯卖掉了60多万股英伟达股票,换回现金8800多万美元。史蒂文斯的减持计划已在SEC备案,计划总共卖出400万股,目前已执行一半以上。董事SEAWELL A BROOKE也在6月26日减持了5.15万股英伟达股份。近三个月内,英伟达有14位重要股东合计减持1020万股。高管们集体“落袋为安”,市场难免会多想。
表面上看,英伟达的成绩单足够耀眼。4月到6月,其股价累计涨了60%以上,全球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抢购GPU。Meta宣布年底前要部署35万块H100芯片,马斯克也临时加单10万块芯片,沙特豪掷400亿美元要建超级计算集群。全球科技巨头陷入了“GPU囤积赛”。这种热潮让英伟达的估值越来越高,动态市盈率已经达到50倍,远高于微软的38倍和苹果的31倍。资本的狂欢往往会把风险推到极致。
市场的隐忧同时在发酵。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管制导致H20芯片性能大幅缩水。欧盟又对CUDA生态发起反垄断调查。量子计算等新型架构的崛起也可能撼动英伟达的根基。有人开始质疑英伟达的成长空间。即便市值突破天际,依然有不少投资者担心估值泡沫是否会破灭。毕竟,科技行业的变化总是猝不及防,今天的王者明天可能就会被颠覆。
英伟达并没有停下来。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即将量产,单机架性能提升30倍。AI推理和人工智能工厂的需求正在爆发,全球各地的订单接连不断。Loop Capital的分析师Ananda Baruah在6月下旬发布报告,将英伟达目标价提高到250美元,预计市值有望冲到6万亿美元。分析师的乐观情绪给市场注入了新的信心。Baruah预测,到2028年,全球在超大规模云服务、主权AI项目、新型云服务和企业AI加速计算上的投入会达到2万亿美元。英伟达被寄予厚望,俨然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
时间到了6月末,英伟达正处于风口浪尖。全球资金开始重新围绕英伟达布局,华尔街的追捧和高管的减持形成强烈反差。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局势变得复杂而微妙。高管们的连续减持并不意味着对公司没有信心。按照10b5-1规则,他们的交易有明确计划和法律保护,属于合规操作。只是,市场情绪难免受到影响。
大公司高管减持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英伟达市值涨到这个高度,谁都不敢轻易说自己能一直高枕无忧。减持有时候只是提前兑现一部分收益,未必是看空。英伟达的技术和市场地位目前无与伦比。AI产业的爆发加速了英伟达的成长,GPU等硬件变成全球最抢手的资源。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技术的迭代压力,正在推动公司走向新的十字路口。
行业的变化往往在一夜之间发生。芯片出口政策、反垄断调查、技术架构革命等不确定性因素随时都可能让市场风向突变。英伟达的未来究竟是继续高歌猛进,还是突然急转直下,没有人能断言。市场的狂热和高管的理性既是对立又互为补充。投资者既要看到短期的高光时刻,也要警惕潜藏的风险。高估值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能砸下来。
回头看,2025年6月的这场大戏远不只是英伟达的独角戏。科技公司、市值排名、全球资本、政策博弈、市场预期,这一切都在搅动着未来的格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后续变局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