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最近在一档专访中的表现让许多人感到意外。面对主持人多次试图挑起中美对抗的话题,他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表示:“我们与中国相处得很好。”当被问及所谓“中国黑客攻击”和“知识产权盗窃”等争议性问题时,他甚至直言:“美国也做过类似的事。”这种态度与他在任时对华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的软化态度并非毫无缘由。近期,中美在贸易谈判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稀土出口问题上达成谅解。白宫释放出积极信号,似乎预示着双方关系可能迎来短暂缓和。此外,有消息称特朗普可能在筹划访华行程,甚至考虑参加中国的9·3阅兵。如果属实,他现在的“示好”无疑是在为这一外交行动铺路。
然而,访华可能只是表面原因。更关键的因素或许是今年9月的联合国成立80周年大会。按照惯例,五常领导人都会出席这一重要会议。但如果中俄领导人选择缺席,甚至另办纪念活动,对美国而言将是一次外交挫败。特朗普显然希望中方领导人能赴纽约参会,避免国际舞台上的“分庭抗礼”。
特朗普的转变看似突然,实则符合他一贯的实用主义风格。他深知,尽管美国仍是全球头号强国,但中俄的崛起正不断挑战其主导地位。若能在联合国大会这样的关键场合争取到中方参与,不仅能维护美国的“面子”,还能向世界传递“美国仍能主导国际秩序”的信号。
不过,这种策略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中美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从科技竞争到台海问题——并不会因短期示好而消失。更何况,美国国内对华强硬派仍在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可能制约特朗普的外交空间。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特朗普的“友好”姿态或许能换来一时的缓和,但中美在核心利益上的分歧依然深刻。他的算盘打得再精,也难逃国际政治的现实——今天的盟友,明天可能就是对手。
联合国80周年大会即将到来,特朗普能否如愿以偿?中美的短暂蜜月会持续多久?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