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道宣律师并不是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律师”,在这里,“律”意为法律、规则,表示约束,是一种行为规范。“师”即传道、授业、解惑者。道宣律师即为佛教制定戒律规范的人之一。
道宣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农历四月八日,今天就是他的诞辰。道宣十六岁出家,开创了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
道宣一生钻研《四分律》,于各地讲说无数,著作等身,为当时各宗派学者所必读。
其中除“南山五大部”为后世治律指南外,为区分佛、道,道宣还著有《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及其他经录、史传、资料集等著作,共二百二十余卷,皆为研究佛教史之珍贵文献。
道宣还于净业寺首创戒坛,标示规范,成为后世建筑戒坛的法式,使律学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在佛教史上大放异彩。直至今日,中国的出家戒律仍以《四分律》为圭臬。
在易姓变朝的时代中,道宣穷其一生的精力,从事律学著作与僧传的撰述,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范,并以僧传坚固道念。
因为只有确实规范修道者的威仪行止,才能提升僧格,并使佛教扎根,屹立不倒。
道宣一生为学修道、护法卫教的行谊风范,奠定中国丛林僧团典制的根基。
佛教传入中国并深入广大民众的心田已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许多人虽然并不信奉佛教,但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长期而广泛地存在和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人的行为规范,并将其镌刻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之中。
佛教文化与玉文化的结合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佛教以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为基础,主张人们向善向慧。
佛教文化与玉文化完美的结合,采玉之灵气,融佛之教文。玉雕佛教题材是玉文化与佛文化交织与共的典范之一。
玉雕中的佛教题材有很多:
观音:
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灾解难,远离祸害,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达摩:
达摩,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始祖。一直以来,达摩造像的玉石雕件,多以达摩弘法时极具传奇性的历史故事为题材。主要有达摩面壁、一苇渡江、携履西归等。
弥勒:
在佛教中,弥勒为未来佛,即现世佛释迦摩尼的法统继承人。相传,释迦摩尼法统时期,弥勒化身千万在世间传法。其中最著名的化身即是布袋和尚,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弥勒佛。
罗汉:
罗汉为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的形象一般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佛教各类玉雕艺术中最为朴实无华的象征。
释迦摩尼:
佛教祖师,传说其法力无边,可普渡众生和保佑平安。常雕琢释迦摩尼,双耳垂肩,低眉含目,面庞丰腴饱满圆润,神态庄重和蔼的形象,突显坚实温润的质感和庄严的气氛。
“水涨三江春浩浩,菩提树下有清阴。”佛教文化与玉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时代的产物,散发着其独有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