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第十三届世界和平论坛在京闭幕。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在小组讨论会上分析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他指出,特朗普采取加征关税等强硬措施的同时,也释放出友善信号,这种做法既冲击中美关系,也带来新机遇。贾庆国表示,目前看挑战更大,但随着经贸协定签署,机遇正在增加。
关于美加征关税引发的问题,他认为中美贸易规模庞大且结构互补,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目的不是脱钩,而是通过极限施压取得对华经贸谈判主动权,迫使中国在关键议题上让步。
贾庆国认为,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一方面给人强硬印象,比如针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曾提高到非常荒诞的145%,主要人士任命也有很多强硬反华分子。另一方面,特朗普对华政策一些做法又出乎意料友善。例如,他曾邀请中国国家领导人参加他的就职典礼,并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竭尽全力,使世界变得更加和平和安全。
对于这种情况,贾庆国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拆解。首先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贸逻辑,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的对外经贸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提高关税增加财政收入,缓解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压力;二是通过设置高额关税,降低企业在美国境外投资的收益,从而吸引他们到美国投资,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其次,加征关税的意图是通过极限施压取得对华经贸谈判主动权,迫使中国在关键议题上做出让步。第三,特朗普奉行利益驱动的外交哲学,把国际交往视为交易性的谈判。第四,地缘政治的考量,特朗普意识到中国崛起后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资源都在不断增大。第五,美国政治生态对政策行为的约束,特朗普强烈的个人权威主义倾向及庞大的草根支持使得决策高度集权。
贾庆国指出,特朗普这些做法给中美关系带来强烈冲击,也带来一些机遇。如果关税战处理不当,可能加速两国经贸和科技脱钩,冲突还会外溢到其他领域如安全、人权、台湾问题等。美国国内反华势力也会利用关税战制造麻烦。但若能妥善处理,两国经贸关系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未来在经贸领域有可能形成相互制约的生态。根据报道,在伦敦达成的协议中,美国承诺取消对中国芯片设计软件的禁令,中国承诺加快稀土出口审批,这显示两国各自有“卡对方脖子”的手段,有助于更好开展贸易。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意味着淡化意识形态,有助于中美关系更务实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