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的哥是个老头儿,练达,老成,健谈。据他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跑出租。聊起上海的出租车史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路较堵,不时有车变道进来,他总轻点住了车,耐心礼让。这种做派,在的哥里颇为少见。因问,他便淡淡答道:大家都是吃路饭的,不容易。
吃路饭这个词儿,我第一次听到,颇觉新奇。众所周知,国人形容从事某一行业,辄曰:吃哪一碗饭,或吃哪一行饭。做公务员的,叫吃公务员这碗饭——按民间的说法,又叫吃官饭。做教师的,叫吃教书这碗饭。做演员的,吃的自然是演戏这碗饭,等等。干不了某一行,便是吃不了这碗饭,或这碗饭不好吃。
吃哪碗饭,总是和某行业勾连在一起的。而这的哥的境界,似乎更宽广一些,已经超越了具体的行业与职业,超越了具体的阶级和阶层,进入了更为开放的领域,路。也即,路上的一切主体,开车的,骑车的,推车的,走路的,担担的,碰瓷的,被碰的,赶驴车马车的,甚至驴和马们,只消使用了路,便统统算是吃路饭的。这概念,庶几近乎《道路交通法》上的“交通参与者”。
吃路饭的人,顾名思义,乃是靠路吃饭,自然也因路结缘。因为都使用了或正在使用路,相互间便有了利益勾连,也就形成了某种利益共同体,并具有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尊重、礼让与互助,等等。而且,从吃饭这个生存底线的角度,来界定利益共同体,以及相互间的伦理规范,无疑具有本体性、包容性,并透着浓厚的人情味儿,易于激发认同与共鸣。的确是个好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