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大名鼎鼎的畅销作家,曾因古典诗词赏析《人生若只如初见》等声名鹊起,受到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欢迎。
她是,安意如。2019年初,安意如携新书《千山之外》来到厦门十点书店举行签售,分享她的西藏之旅。
《千山之外》是继《日月》之后,再次出版有关西藏的文化随笔。对于一开始为什么去西藏,安意如打趣着笑道,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冲动!在一次次风尘仆仆的西藏之旅中,不断地感悟、蜕变和成长,在那里她看过西域36国的风光,也领略了诗里的塞外风光,在山峦、河谷、寺院,感受大美若斯,也了解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传承更迭。
安意如说:“都9102年了,很多人还对西藏有着凶险、脏的刻板印象。所以我希望能够透过书,把一些关于西藏的人文地理基本知识,呈现给大家,这是我的一个初心。”
从 22 岁到32 岁,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千山之外》,这十年,也是安意如写作之路缓缓开启、慢慢沉着、真正开心的日子。十年前后的变化,安意如直言,更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能更清晰地知道和把控当下想要的东西。
对于安意如来说写作是一场修行。大量的阅读远远大于落笔,通过文字不断地去看到自己的不足。到现在她依然保持每天写作或者阅读的习惯。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古风作家安意如的文学人生:
安意如 - 传奇身世
出生的时候早产,生下来只有三斤重,接生的医生断定她已经不行了。“孩子是来投生的,不是来投死的。”这个想法支撑着安意如的家人,被外婆拨弄了一下之后,安意如做了一个拯救她生命的动作——眨眼睛。但是,长时间的窒息,导致了她的小脑缺氧,最终导致她的残疾。父母之后也没有另要孩子,爸爸曾经说过:“不让她成为社会的负担就是我的成功了。”
为治病,安意如从小和父母走遍全国,饱尝艰辛。身体残疾,虽有妈妈的加倍呵护,但有时看来母亲的爱反而更加苛刻,为了督促她锻炼运动神经,妈妈天天拿着毛衣针跟着她,只要她不用力踩小三轮车就会扎她的脚,安意如“哇哇”大哭,觉得特别委屈。多年之后,成年的她才理解了当年妈妈“苛刻”的苦心,正因为此,才有了当年9岁的安意如自己独立“挪”上长城并且登顶的壮举。
安意如 - 第一桶金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不然即使出名了,也来得不那么痛快。”安意如在《看张爱玲画语》中这样写道:“若我宣称自己是不太爱名利的人,听起来便平白无故清高得吓人。可是不必急着怀疑,因为我爱钱,且我说的不爱名亦不是一点不爱,真是属于自己的,拿得心安理得,并不刻意回避。‘天才’之花一夜间开得如火如荼,隔三天去看已是昨日黄花。这样的名气真是惨淡,还不如平心静气数自己的钞票好.钱是辛苦挣来的,和自己亲。”
《人生若只如初见》虽是安意如的第一本畅销书,但她却为了有钱可以去旅游,以“卖大白菜的价格(千字100元)”卖给了书商,所以,这还不是她人生的第一桶金。直到声名鹊起,到了第三本书出版的时候和一家大公司签约,她才拿到了10%的版税,于是,她给自己在北京买了安身之所。
安意如 - 一代才女
两月推出三本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连续数周高居榜首
80后女孩、古典诗词——两个从字面上看似乎水火不容的词,在安意如的身上,奇妙地结为了一体。一个二十出头的文学新人,在两个月内迅速地推出了三本古典诗词的赏析书,并以此走红。与之前的评鉴者不同,安意如对诗词的解读,有着很深的个人烙印。她用自己的理解,去写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和爱情。从《诗经》开始,一直说到清词大家纳兰容若。你可以质疑她说法的权威,但你却常常不由自主地被她清丽婉转的文字本身,被她天马行空似的关联和想象,被她内敛的叙述中偶尔的伶牙俐齿所吸引。
安意如从旅居的云南来到北京。北京狂风大作,但坐在空无一人的书屋里,眼前是洒落一地的阳光,坐在对面宽大舒适沙发中的女孩:长发披肩,言笑淡淡,脸上洋溢着初出道即获认可的喜悦,与一般的年轻女孩似乎别无二致。直到她起身,看着她无法像常人那样自如地行走,你才会因意外而顿生命运残酷之感。只是这个身有残疾的女孩说,她从来没有觉得命运不公,尽管残疾给她带来了唯一的缺憾:不能远走高飞。很多人会以为安意如写东西可能会写得特别用心,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对着白海棠吐几口血,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这几本书是浑然天成的,安意如觉得无心才能做到最好。安意如写作靠的是从小读古典诗词的厚积薄发。但厚积薄发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读出来的,而是整体的一种感觉。
安意如开始写作古典诗词赏析很偶然,最初只是因为安意如在网上搜元稹的一句诗:“唯将永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那两句话把安意如煽着了,觉得特哀婉动人,但安意如发现没有多少人写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大多是只言片语,写得好的更少,所以安意如就把自己的理解写了下来。安意如还发现一件逸事,元稹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而崔莺莺这个人在唐朝是真有其人,当时安意如被打动了,觉得一个男人对老婆有这种感情真难得,后来才觉得不对劲,文和人不符,于是安意如就从这个角度去写,一写才觉得自己有感觉。
安意如 - 个人自述
安意如的书的宣传单上是这样写的:听安意如轻松解读诗词。其实,与其说轻松,不如说是自然,还诗词本来的面目。安意如觉得男性和女性对诗词的解读方法是不一样的,男性会借助很多社会责任、历史人文的影响,务必使其深刻,而女性则很看重人本质的东西,如情感的流向。很多评鉴家,不论古今,都容易犯同一个毛病,喜欢在作品中拔高一些东西,安意如却反其道而行之。
安意如是从去年开始这个系列的写作的,一开始就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在《思无邪》后,安意如现在正在写评《乐府》的书。安意如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安意如喜欢,安意如想就当安意如在考文学的研究生好了,写作过程是对自己本身的梳理,所涉及的东西对以后写作是有帮助的。好在安意如的写作以散文为主,而且安意如一定要写对自己来说特别有感触的诗词,不是翻到哪篇写哪篇,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才气笔力不够的感觉。也许,第四本写完后,安意如可能会暂时停止写赏析,因为再写就力不从心了,感觉自己被榨干了。等到再过两年,如果书还卖得好,安意如可能会修订,但不会把这个选题写滥写臭。
安意如 - 旅行之路
安意如是安徽人,因为腿脚不便,以前安意如只在家门口附近转转,而且有父母陪同,今年安意如开始自己一个人旅行,从三月份至今,安意如一直呆在云南,先去丽江,后去香格里拉。从安徽老家坐飞机去云南时,安意如感觉自己也在飞,安意如觉得自己自由了。旅行对安意如来说,是一种修炼,遇见不同的人,遇见不同的事,印证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印证自己所受的教育,到底对不对。安意如从小腿脚不便,安意如曾经感叹过,安意如觉得其他的不方便倒没什么,唯一的缺憾就是不能远走高飞。
安意如的残疾给安意如带来的不是不便,而是更多的便利。因为很多人看到安意如拄着拐杖,行走不方便,都会主动地帮助安意如。比如在安意如下车时,帮安意如把包拎下来。买票时,让安意如先买。因为安意如的疾病是先天性的,从小安意如就承认了这个现实。安意如觉得安意如很幸运,如果是十多岁以后,因为车祸等原因变成残疾,可能感觉会很痛苦,因为前后太不一样了。云南之行后,即使将来去任何地方,安意如心里都有数了。安意如明年打算去越南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离中国很近,但文化和中国有内质的差别。很多人告诉安意如,越南像中国的五六十年代,安意如是八十年代的人,没有五六十年代的经历,去越南也许会有重返时光之旅的感觉。去印度,则是对宗教感兴趣,安意如想看看同一种地域环境下,不同的东方文化和宗教内涵。
来源:海峡导报等媒体
作家简介:
安如意,原名张莉,知名古风作家、80后自由写作者,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04年应约写了第一部小说《要定你,言承旭》,开始从事写作行业。2005年9月,出版传记文学《看张·爱玲画语》。2006年8月,出版文学随笔《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2006年10月,出版文学随笔《思无邪——诗三百》。喜欢旅行,变换不同的城市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