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近三十载光影传奇,汤姆·克鲁斯在银幕上始终以不老“拼命三郎”的形象示人。如今,《碟中谍:致命清算(下)》带着万众期待与些许迟暮的悲壮悄然登场。从1996年伊森·亨特第一次执行不可能的任务至今,这个系列已经陪伴全球影迷整整29年。当年守在屏幕前为阿汤哥心跳加速的10岁少年,如今也已步入或接近不惑之年。再次走进影院,银幕上的阿汤哥或许早已从童年记忆中的“超级英雄”蜕变为久别重逢的“老友”。这份独属于《碟中谍》系列的情怀,其分量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
29年间,观众见证了他腰缠威亚穿越激光阵,徒手攀爬迪拜哈利法塔,驾驶摩托冲下悬崖峭壁,甚至在万米高空扒运输机、在楼宇间玩命飞跃。这位被誉为“北美成龙”的动作巨星,用一次次挑战人类极限的实拍特技定义了现代动作电影的标杆。然而,即便是铁打的硬汉,也难抵岁月无情的侵蚀。已然62岁的阿汤哥,本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依旧在镜头前搏命。《碟中谍8》中,他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名场面:升级版的徒手扒飞机、惊心动魄的潜艇翻滚,以及真人实拍的跳海镜头。他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卷”的六旬老人。
然而,这份拼搏在北美市场遭遇滑铁卢,未能换来预期的票房佳绩。与许多鸿篇巨制的系列最终章相似,《碟中谍7》与《碟中谍8》将一个完整故事分割为上下两部,原计划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与观众见面。但拍摄期间接连遭遇全球疫情冲击和好莱坞编剧大罢工的双重危机,导致制作周期被拉长至近五年,成本飙升至近4亿美元。顶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碟中谍8》于5月23日率先登陆北美院线,中国内地市场则晚了7天。首映日,《星际宝贝史迪奇》以5500万美元的成绩强势登顶,而《碟中谍8》仅以2480万美元位居次席,票房尚不及冠军的一半。此后数日,这一差距并未显著缩小。媒体预测《碟中谍8》的四天首末票房约在8500万美元左右,对于其高昂的制作成本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压在它头上的《星际宝贝史迪奇》,首周票房预测高达1.7亿美元,而其制作成本仅为1亿美元。
距离《碟中谍8》在中国内地上映仅剩数天,前景似乎也难言乐观。前作《碟中谍7》在内地市场最终仅斩获3.49亿人民币票房。若想为《碟中谍8》高昂的成本“输血”,内地票房至少需要翻上一番。目前流出的前沿评论显示,《碟中谍8》的口碑并非一片叫好。固然有铁杆粉丝打出五星好评,但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差评,部分言辞甚至颇为激烈,直指其为“系列最烂”。
剧情上,《碟中谍8》紧承上一部《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伊森·亨特团队在上一部中艰难追踪名为“智体”的失控人工智能。这个AI的源代码被秘密安置在一艘隐蔽性极高的俄国潜艇上,而AI为了摆脱人类控制,自导自演炸毁了潜艇。打开俄潜艇并控制AI的关键是两把能够合二为一的黄金十字钥匙。在第七部结尾,伊森成功获得了钥匙,准备将“智体”及其背后的势力绳之以法。但他旋即意识到,没有任何人或组织能够真正支配如此强大的力量,于是决定隐匿行踪,并计划从反派身上找到俄潜艇的坐标,进而彻底销毁AI,永绝后患。然而,在伊森的行动过程中,狡猾的AI开始暗中作祟,不断挑拨离间,激化各国矛盾,导致全球局势动荡不安,大战一触即发。
《碟中谍8》的导演依旧是克里斯托弗·麦奎里。与系列早期导演们追求极致感官刺激的风格不同,麦奎里更侧重于故事的逻辑自洽与叙事的完整性。影片的整体调性向着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政治惊悚片靠拢。戏里戏外,AI风暴席卷全球,《碟中谍》系列的故事似乎也注定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落下帷幕。值得肯定的是,《碟中谍8》并未在AI的未来设定上过度放飞想象,而是巧妙地将AI处理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麦高芬”。影片的核心冲突依旧是人类之间的勾心斗角,不同立场、不同国家、不同派系间的复杂争论与殊死博弈,赋予了电影一种90年代好莱坞大片特有的扎实质感。此外,作为系列的终章,编剧特意为主角伊森·亨特铺设了一条深刻的个人故事线,深挖伊森本人与团队成员间的情感羁绊,力求完成这位传奇特工的终极塑造与华丽谢幕。甚至,在系列第一部中与伊森结下梁子的反派“威廉·唐洛”也惊喜回归,与伊森达成了和解,冰释前嫌。
动作戏方面,阿汤哥依旧拼尽全力。他又一次上演了“徒手扒飞机”的绝技,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换成了一架复古滑翔机。虽然视觉冲击力可能不如当年扒A400M军用运输机那般震撼,但导演克里斯托弗·麦奎里的剪辑功力为这场戏增色不少。空中滑翔机的惊险追逐与地面机房内紧张的破解行动形成鲜明对比,极具张力。全片最高能的段落当属阿汤哥潜入深海执行潜艇任务的场景。长达20分钟的戏份几乎没有任何台词,阿汤哥饰演的伊森独自在幽闭的深海潜艇中与死神共舞,随时可能被巨大的水压挤成“二维生物”,各种突发危机接踵而至,气氛压抑得堪比一部顶级恐怖片。
遗憾同样存在。导演麦奎里此次大玩“政治惊悚”,力图复刻90年代好莱坞风格。这直接导致影片在前半段不得不铺陈大量的文戏,用以介绍复杂的背景、众多角色、各方派别以及层出不穷的高科技设定。在将近3小时的电影时长中,前半段几乎充斥着演员们连篇累牍的台词,每个角色都仿佛化身为“唐僧”,喋喋不休。再加上台词中夹杂着不少专业术语和晦涩的高科技概念,观影过程如同在参加一场高难度的“听力考试”,观众必须时刻保持高度专注,才能勉强跟上节奏。此外,作为一部主打情怀的系列收官之作,《碟中谍8》在选角上犯了一个可能让老粉丝难以接受的“大忌”——“老人”几乎全线凋零。前作中魅力十足的伊尔莎·福斯特未能出现;惊鸿一瞥的“白寡妇”更是连个像样的交代都没有;可爱担当、团队活宝班吉在出任务后不久便受伤下线。而最令人错愕的是,贯穿整个系列的核心支柱之一——技术专家卢瑟·斯蒂克尔,在电影开场后不久就草率地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