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对生育小孩这件事的不情愿。对于这种现象,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这是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西方社会中一些强调个人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观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有人指出,主要原因在于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从孩子出生时的各种费用,到后续的教育、医疗、生活开销等等,这一系列的花费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直呼实在生不起。
不管到底是出于哪种原因,多多少少都能够反映出当前社会的一些实际状况。不少年轻人持有这样一种想法:只要自己兜里有钱,能够把这辈子过得顺心如意,专注于当下的生活,等老了去养老院养老就可以了。对于这种想法,我们很难简单地给出一个绝对的对错判断。
就拿隔壁的张爷爷来说,他可是第一批勇敢下海经商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敢闯敢拼的劲头,赚得盆满钵满。而且,他的女朋友那是一个接着一个。可即便如此,他却坚决地选择了不结婚、不要孩子的生活方式。如今,他已步入老年,住在一家高级养老院里。平日里,吃穿不愁,生活条件还算不错,只是内心时常会感到孤单寂寞。他的侄子侄女倒是经常和他联系,不过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楚他们大多是冲着自己的遗产来的。但即便如此,他也觉得总比完全没人联系要强得多,就这么依靠着金钱维系着这看似有些功利的亲情。
而张爷爷的老兄弟刘爷爷,命运就没有那么好了。年轻的时候,刘爷爷和他的老伴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地攒钱买了一套房子,本想着老了能有个安稳的家。可谁能想到,年老之后,老伴因病离世,留下他独自一人。儿子儿媳以住在一起不方便为由,把他送进了养老院。这一送,就是整整五年。当初送他进去的时候,儿子儿媳信誓旦旦地承诺会经常来看望他,可结果呢?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拿点营养品过来坐一会儿就匆匆离开了。
我同事的爸爸是一位地地道道、本本分分的农民。他的儿子虽然天天都在身边,没有外出闯荡,然而,老头却依旧得辛勤地做着农活。每天,天还没亮,老头就早早地起床,匆匆洗漱后便奔向田间地头,开始一天的劳作。哪怕夜幕已经降临,四周一片漆黑,老头也不曾停歇,依旧在田地里忙碌着。
儿子对老头其实也还算不错,平日里嘘寒问暖,有什么好吃的也会先想着给老头留一份。但是,这种养老生活,又能有几个城里人愿意接受呢?毕竟,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尽如人意的。城里的老人,大多在退休后可以悠闲地逛逛公园、跳跳广场舞,或者参加各种兴趣班,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而这位农村老头,即便儿子在身旁,却依然要承受着繁重农活带来的辛苦,没有太多的闲暇时光去放松和娱乐。这种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对于习惯了城市便捷舒适生活的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和难以承受的。
那么,养老这件事到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吗?仔细想想,好像并非如此。不可否认,有钱确实能够让生活的质量更高一些,比如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等等。但是,家人的陪伴对于老年人来说才是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毕竟,金钱买不来亲情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如今的孩子们,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他们不得不拼命地赚钱,不仅要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还要操心车贷等各种开销。现在的年轻人,看上去大多没什么精神头,也缺乏应有的活力,每天都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忙碌,累得筋疲力尽。他们或许在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能够尽孝,好好陪伴和照顾父母,但无奈经济条件不允许,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是社会环境和巨大的社会压力造成的。在当今社会,物价不断上涨,生活成本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为父母眼中孝顺的孩子,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
在国家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综合实力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更加关注和关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呢?是不是应该出台更多切实可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和措施,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呢?比如,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投入和改革,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控和引导,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扶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让年轻人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拼搏奋斗。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早日实现全面社会主义共享经济,让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