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众庆祝端午佳节时,华盛顿政坛再次掀起波澜。美国总统通过社交媒体发表激烈言论,称中国因美国的关税政策陷入经济动荡,并认为5月12日中美经贸会谈后发布的联合声明是美国出手相救中国经济的结果。他还指责中国没有履行协议承诺,违背了贸易协定精神。这种说法与事实存在明显偏差,反映出白宫急于重塑谈判话语权的战略意图。
距离中美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不到20天,特朗普政府便制造事端,其动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猜测。表面上看,这似乎预示着美国准备单方面撕毁协议,重启对华商品加征关税的进程。但深入分析会发现,重启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效应早已被历史验证,尤其当关税战火可能影响到特朗普力推的“美丽大法案”立法进程时,这种两败俱伤的选择显然不是最优选择。
要破解当前迷局,或许可以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最新表态中寻找线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中美贸易谈判进程陷入停滞,暗示唯有两国元首直接通话才能打破僵局。这番言论暴露了美方迫切希望重启高层对话的真实诉求,即中国再次对美方的谈判邀约保持缄默,白宫正急切等待来自北京的联络信号。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国,美国难以直白表露谈判意愿,转而采用“总统抱怨+官员暗示”的组合策略向中方传递信息。这种矛盾心态折射出当前贸易谈判的复杂态势,造成进程滞缓的根源在于美方政策的不确定性。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尚且需要观察美国政策走向,更不用说作为主要对手方的中国。
近期,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叫停了两项关键关税措施,以《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为依据实施的“芬太尼关税”和“对等关税”。尽管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暂时中止了该裁决,但最终司法走向仍存变数。另一家联邦地区法院针对两家玩具企业的诉讼作出裁决,要求暂停执行关税命令14天。这些司法判例可能引发更多企业效仿,通过法律途径挑战白宫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面对国内司法体系的潜在掣肘,特朗普政府加快了对外谈判节奏,试图赶在司法系统彻底否定关税政策前尽可能多地与贸易伙伴达成协议。英国率先与美方签署初步协议,欧盟、日本、印度等经济体的谈判也在推进之中。但华盛顿最看重的仍是中美磋商,核心诉求直指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五月达成的贸易协议文本显示,美方仅承诺将4月2日之后加征的对华关税从145%回调至30%,作为交换条件,中方暂停该日期之后实施的反制措施,但之前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依然有效。特朗普所谓“中国违反协议”的指控,实质是将稀土管制问题偷换概念,试图制造谈判筹码。
这种策略堪称现代版“虚空制牌”:美方既未取消此前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的关税措施,又对今年2月和3月对华加征的“芬太尼关税”视而不见,反而要求中方单方面让步。这种逻辑悖论犹如要求被攻击者先为正当防卫行为道歉,显然有悖基本国际准则。
面对美方的施压策略,中国展现出战略定力。最新贸易数据显示,4月加征关税后中国的出口总额不降反增,彰显出外贸体系的强大韧性。这种底气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市场的多元化布局。当前局势发展印证了中方坚持的谈判原则。贸易磋商需要相互尊重的基础,单边施压绝非解决问题之道。美国若想真正推进谈判进程,必须摒弃“从实力地位出发”的霸权思维,转而以建设性姿态展现诚意。历史经验表明,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任何试图通过威胁手段获取让步的企图终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