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为什么火爆韩国:资本与虚荣心的共舞。Labubu的爆火揭示了一个魔幻的社会现实:某些群体的钱实在太好赚了。一个小小的铁片可以卖到7.2万人民币,一个丑陋的薄荷色玩偶被炒到了108万的天价。这种消费主义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支撑?
最近有两个概念在网络上非常火爆:谷子经济和Labubu。谷子是指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的一些周边产品,如徽章、玩偶、卡片等。而Labubu则是一个尖耳朵、九颗锯齿状牙齿、笑容狡黠的北欧精灵玩偶。这两个东西本质上都是通过炒作IP来牟利的商品。
年轻人喜欢这类商品本身无可厚非,但令人震惊的是,在资本的洗脑和运作下,这些商品的价格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例如,去年一枚排球少年的主题徽章,直径75mm、重20g的大铁片,拍卖到了7.2万人民币,每克价值高达3600元,是黄金价格的六倍多。今年Labubu推出的一款棕色限量版玩偶拍出了82万的天价,其薄荷色款式更是突破了108万。这让人难以置信,因为网上很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明确表示,这只是一个PVC材质的普通玩偶,成本最多几十块钱。
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是如何一步步水涨船高的呢?品牌方通过限量策略制造稀缺性,比如全球唯一一只、隐藏款设计、抽取概率低至1/144等方式,让某些群体相信这是一个高价值的东西。这与某品牌的钻石营销类似,通过将钻石与爱情绑定,声称一生只能定制一枚,从而实现价值倍增。
另一个原因是利用明星效应进行认知洗脑。比如韩国女团成员Lisa亲自带货,使得某些群体一拥而上疯狂抢购,形成了群体效应。这些人可以成箱成箱地给没见过面的偶像寄牛奶补品,甚至清空所有积蓄购买偶像推荐的东西。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范围,但对于资本来说,他们非常懂得这些群体的真实心理。
限购的意义在于,它能将消费群体分成三六九等,让某些群体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炫耀的价值。朋友圈中频繁晒娃(玩偶)或定制娃衣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自己高人一等。此外,朋友圈中的全国甚至全球旅行照片、高档餐厅吃饭图片以及名媛车展、下午茶等,都在营造一种虚假的高贵感。
根据大数据统计,Labubu的购买者中有65%是某些群体,其中25-35岁之间的群体占比达到62%,且大多为单身。对他们来说,Labubu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社交凭证,有这些东西才能进入特定的圈子。
然而,最近Labubu价格大暴跌的原因是网上山寨产品泛滥,以假乱真甚至超越真品,导致其稀缺性急剧降低。某些群体无法通过炫耀达成某些目的,最终导致了价格崩盘。这就是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