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17日,G7峰会在加拿大召开。莫迪未收到邀请出席此次会议,这是他自2019年以来首次缺席G7峰会。此前六年,莫迪多次作为“观察员国家”代表参加G7会议,印度的参与逐渐常态化。但今年,印度至今没有收到加拿大的邀请函。
本届G7峰会的东道主是加拿大。据环球网援引外媒6月3日报道,本年度七国集团(G7)峰会参会国逐步确认。截至目前,南非、澳大利亚、欧盟、世界银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已正式确认将出席峰会。
印度被排除在外的原因有多个。首先,印度在印巴冲突中的表现让西方国家失望。印度率先挑起冲突,但未能取得预期战果,甚至损失了一架“阵风”战机。冲突结束后,印度不仅未吸取教训,反而在国内举行欢庆活动,并派出全球宣讲团前往32个国家和欧盟总部进行宣讲,试图揭露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这种行为反而降低了印度在西方国家中的好感度。近期,莫迪宣称印度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且有望在未来2.5年至3年内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种言论进一步削弱了印度在西方国家中的可信度。
其次,印度与加拿大的关系恶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23年,印度锡克教分离主义领袖哈迪普·辛格·尼贾尔在加拿大遇刺身亡,时任加拿大总理小特鲁多指控莫迪政府派遣特工参与谋杀,而莫迪对此予以否认。此事导致两国关系骤降,双方互相驱逐外交人员。尽管印度外长苏杰生和加拿大外长安妮塔·阿南德通电话寻求修复关系,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此外,印度的政策与西方国家逐渐背道而驰。过去几年,西方国家曾将印度视为“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然而,印度在俄乌战争问题上未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反而持续购买俄罗斯原油和军火,这引起部分G7国家的不满。印度在全球治理议题上的参与度也出现下降,例如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态度消极,在贸易规则、知识产权和供应链方面未能与G7国家达成一致立场。
最后,G7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印度的合作价值。尽管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但其制造业占比长期低于15%,远低于中国和越南。印度的IT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能力有限,电力系统不稳定,交通运输效率低下,土地审批制度复杂,税收政策频繁变化,这些都影响了外资企业在印度的投资进展。因此,G7国家对“印度能否替代中国”这一命题的态度逐渐转冷。
印度被G7排除在外并不令人意外。从“热情合作对象”变为“外围观察国”,印度的外交身份正发生转变。如果印度希望重返G7,需要重申自己的身份,创造更多的可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