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关于“汽车行业的‘恒大’已经出现,只不过没爆”的言论,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部分企业的焦虑,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车企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能力等核心问题。
将汽车行业简单类比于房地产高杠杆模式存在显著偏差。作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汽车行业的生存逻辑在于持续的技术迭代、供应链效率以及产品能力,而非依赖金融杠杆的资产泡沫游戏。
魏建军的言论让外界关注到了汽车行业的负债情况。相较于其他行业,中国主流乘用车企整体呈现出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例如,2024年国内主流车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60%:奇瑞88.64%,赛力斯87.38%,蔚来87.45%,比亚迪74.64%,吉利控股69.74%,长城63.64%,上汽集团63.77%,长安62.01%,理想56.07%。然而,资产负债率较高并不一定代表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汽车行业作为重资产行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生产线建设和技术研发,因此高负债是行业常态。
与全球主要车企对比来看,福特的资产负债率为84.27%,通用汽车为76.55%,大众集团为68.92%,丰田为61.07%,本田为55.03%。高负债率在汽车行业中普遍存在。此外,国内车企的负债结构与国际车企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有息负债的占比上。有息负债是指企业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如银行贷款、债券等,而无息负债则包括应付账款、合同负债等经营性负债。对于车企来说,有息负债的占比更能反映其真实的偿债压力。具体来看,2024年长安有息负债的占比仅0.9%、赛力斯0.8%、比亚迪5%、理想9%,均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之下,丰田、福特等传统巨头有息负债占比普遍超50%,利息成本压力显著。国内车企通过无息负债主导(应付账款等),实现财务成本最小化,为产能扩张和技术研发提供充足资金。
头部企业的稳健运营也印证了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吉利、上汽、长安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00%、264%、11.39%和16.81%,凸显行业龙头韧性。这些企业通过大力投入研发、做好供应链管理、坚守造车本质,即便面临短期压力,也能通过体系竞争力穿越周期。
然而,行业内部呈现分化态势。有些车企在第一季度出现净利润下滑。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降本增效”已成为车企突围的核心命题。优化营销费用正成为降费攻坚的关键战场,如果高企的销售费用未成功转化为销量和市场份额,反而会侵蚀利润。部分企业的短期困境如销售费用高企、利润下跌等,实为个体在剧烈市场竞争中因战略调整滞后、资源配置失衡而面临的阶段性挑战,并不能代表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态势。
新能源汽车行业当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阶段。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再上新台阶:汽车产销双超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均超1280万辆,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政策层面,各国政府为了实现节能减排、能源转型目标,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大力扶持,给予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等利好政策。技术上,电池续航能力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持续迭代,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在日益提高。
通过对2024年行业财报及关键财务指标的深度解构可见,中国汽车行业整体保持稳健发展基调,头部企业在盈利能力、现金流质量等核心维度构筑起安全边际。数据证明,汽车产业的“健康密码”已经在头部企业稳健的财务表现中得以展现。所谓“车圈恒大论”,终会在扎实的财务数据与产业韧性面前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