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小伙颈部按摩后小脑梗死 警惕椎动脉夹层风险。近期,浙江省人民医院在半个月内已救治了30多例脑中风患者。持续的高温和高湿天气使得心脑血管疾病频发。
27岁的小温从事餐饮业工作,平时常感到背颈部酸痛,下班后会去按摩缓解。发病当天,他在接受了一次力道较大的颈部按摩后不久,出现了天旋地转、恶心不止的症状,并且无法正常行走。小温被紧急送往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经专家团队详细检查,确诊为“右侧椎动脉夹层继发的小脑梗死”。
接诊医生姜鑫钊表示,外力作用可能导致颈部脆弱的椎动脉血管壁内膜撕裂,形成“夹层”,血流冲击使夹层扩大形成血栓或直接堵塞血管,最终引发小脑梗死。这种情况是青年卒中的原因之一,其风险不容忽视。
医疗团队迅速为小温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史宗杰副主任医师等第一时间给予静脉溶栓等药物治疗,小温的症状逐渐好转。度过急性期后,康复医学科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包括平衡功能训练、肢体协调性锻炼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目前,小温的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显著改善,平衡和行走能力也逐步恢复正常。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舜源指出,脑中风不仅冬季高发,夏季高温天也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夏季出汗多,要保证每天足量水分的摄入,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同时,要防止受凉,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温度较低的室内,尤其是睡觉时头部直吹空调,或受到室内外温差过大刺激,特别是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调节能力差,可能诱发脑血管病。此外,应避免大汗淋漓时大量吃冷饮,运动后马上洗凉水澡等。盛夏酷暑,还需保证睡眠充足,适度运动,尽量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是引起中风的根源。据临床医学统计,70%~80%的中风病人患有高血压。家庭中有上述病史者应提高警惕,积极预防,确诊后按时服药,定期检查。
鉴于临床中有因颈部按摩导致小脑梗死的病例,郭舜源强调,颈部按摩一定要谨慎,务必选择正规机构和有资质的技师。若按摩后出现持续或剧烈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警惕椎动脉夹层及脑卒中的可能,务必立即就医。
炎炎夏日,一旦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是中暑。然而,这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更凶险的情况——脑卒中(中风)。中暑和中风的治疗截然不同,关键区别在于:
- 中暑:核心是体温调节失衡,常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逐渐发生,表现为体温显著升高、皮肤灼热干燥或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及时降温补水是首要措施。 - 中风:核心是脑血管意外,症状常突发且迅速加重,典型表现为脸不对称/口角歪斜、手臂单侧无力/下垂、言语不清/表达困难。可伴有剧烈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行走不稳、单侧肢体麻木等。
郭舜源提醒,若出现突发的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尤其单侧)、言语不清等症状,即使伴有头晕,也切勿简单归因于中暑,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20或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