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当选韩国总统前,因对中美态度受到广泛关注。6月4日,他正式成为新一任总统,并在就任后首次发表施政演说。在这次演说中,李在明强调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民生,同时提出在国家利益基础上推进不分阵营的外交政策,这似乎是对“中美二选一”问题给出明确回应。
李在明上任首日即签署“一号行政令”,成立“紧急经济应对工作组”,关注失业率攀升和内需萎缩等问题。他还提出追加更正预算案,计划向全民发放消费券,并投入数万亿韩元稳定房地产市场。这些措施旨在通过经济复苏稳固民意基础,减轻尹锡悦时期“戒严令”对经济的影响,同时为外交自主提供国内支持。
在外交政策方面,李在明展现出从“亲美一边倒”到“动态平衡”的转变。面对美国要求将军费提升至GDP 5%的压力,韩国强硬回应称国防预算自主权不容谈判。此外,李在明拒绝出席北约峰会,与日本形成默契抵制。在维持美韩军事同盟的同时,韩国拒绝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例如推动三星保留30%先进制程产能于本土,被美方批评破坏芯片四方联盟,显示韩国追求产业链自主的决心。
对于中国,李在明采取务实修复和战略借重的态度。他承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反对霸权主义、扩大人文交流等,以修复尹锡悦时期萨德问题导致的中韩信任裂痕。他还派遣国会代表团访华,推进AI产业合作,并考察多个中国企业。考虑到中国占韩国出口22.8%,中韩贸易额达3600亿美元,半导体、汽车等行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40%,与中国的务实合作对韩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李在明的实用主义外交策略面临一定风险。美国可能因韩国偏离“印太战略”而采取贸易制裁或安全施压,如减少美韩联合军演。国内保守派也批评李在明对邻国的“妥协投降”,担忧对华合作将使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中国。
短期内,李在明政府将在“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夹缝中寻求第三条道路,即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动态平衡外交。对华关系回暖及经贸、技术合作将成为主线。长期来看,韩国能否真正成为东北亚地缘棋局中的自主玩家,取决于地区局势变化及美国是否调整对韩国的态度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