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侧翻、腾空、肘抛……这个夏天,一部街舞题材的电影引爆了街舞圈的观影热潮。
《热烈》讲述了一段关于梦想的故事,而对于舞者来说更特别的是,这是一部含街舞量极高的电影,那些熟悉的街舞舞者、前辈,那些为热爱坚持练舞的日子,那个终于加入family的自己,仿佛就在昨天。
为此,我们专访了电影《热烈》舞蹈总顾问汪珅炅Danny, 听他讲述这部“街舞梦想片”的诞生记。
汪珅炅Danny-上海Caster Crew
电影《热烈》舞蹈总顾问
BIS国际街舞大赛创办人
WDSF霹雳舞国际级裁判
2018青奥会霹雳舞中国队主教练
2019二青会霹雳舞裁判
2019WSDF霹雳舞世界锦标赛总决赛裁判
2021年全运会霹雳舞裁判
Q:您是什么时候作为舞蹈总顾问参与进电影《热烈》的创作呢?
Danny:起源是 大鹏 导演通过朋友推荐加了我的微信,说他们在筹备一部电影,题材与 霹雳舞 有关。导演从网上了解到了我的经历和事迹,邀请我作为舞蹈顾问参与到电影里来。我觉得亚运本身是一个很大的事件,如果是亚运会官方支持的breaking主题电影,对breaking乃至整个街舞圈都是很好的。于是 大鹏 导演、编剧 苏彪 和我三个人建了个群,开始聊电影相关的街舞圈人和事,大约是21年三四月份开始的。
Q:电影前期采风筹备花了多久?
Danny:聊完基础想法后,导演就去大连拍《保你平安》了,后来去杭州实地勘景应该是22年初。拍舞蹈就类似动作戏的概念,前期你需要把所有动作的逻辑和组合方式全部拍下来作为一个reference给导演确认,还需要同步给摄影指导和动作导演来讨论,这么大的电影你可以想象那个准备工作量。
电影里的舞者,他们都是真正的“圈内人”,包括最后全国街舞大赛Super K队的小猴子MonkeyZ,也刚拿下了国际大赛冠军。准备过程中我们需要跟导演介绍每一位舞者以及他们的技巧:小夕的空翻和招全国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大个儿这样krump+breaking的全国也只有他一个;小海就更不用说了,这个体型和这种跳popping的方法也就他一个人,他们都是最独一无二的存在。街舞与个性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个性的存在,它也比拍普通动作片难度大很多。
首波电影海报信息含量极大
Q:导演说他和编剧几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的街舞题材电影,这其中有您的推荐吗?
Danny :导演和编剧的确看完了市面上所有的相关电影,而且是非常认真仔细地去研究。当时他们也问我们街舞电影,我们推荐了像《BREAKIN’》《FLASHDANCE》《Wild Style》之类很老的历史性街舞电影,不管是作为舞蹈的拍摄还是文化背景的参考,包括以前我们自己拍的《跳出去》基本像《STEP UP》系列肯定是会全部看的,以前街舞比赛转拍成电影的《Battle of the Year》他们都看了。
Q:在构建这样一个本土化街舞圈故事的过程中,您提供了哪些方面的素材呢?
Danny :最早导演问我街舞圈有没有独特的人生故事,有没有放弃跳舞的情况,是什么原因。我就给他们介绍早期很多bboy是坐绿皮火车来参加BIS,条件好点在洗浴中心开个房间,差一点就在网吧通宵睡沙发,再差一点就睡在自动取款机那个有空调的房间里面,也有在街头路演赚钱买火车票来上海的,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有练头转的吃饭吃一半来了感觉头盔一戴直接冲到马路中间去转,这个人是刘超。就是像陈烁这样特别热爱breaking到哪都会跳的情况,在圈里太多了,还有小孩子背着书包放学在车站那里一个人练动作的。以前大家跳舞的年龄比较晚,十六七岁才开始,二十出头在马路上跳舞是很常见的,经常南京路步行街就有人刷街跳舞。
我也介绍了一些极端的遭遇,很多都是亲身经历过的,譬如比赛腿断就是我的一个真实经历。只是我没放弃,我克服了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在医院躺了一个星期,我就觉得我得练回来,我得证明这种伤是不会影响跳舞信心的,也想借此激励后辈。
电影里很多事件都是真实世界里有的,不完全属于杜撰。在讲本土化的小人物故事领域,儒意影业是真厉害,各方面的呈现比我最早想象的要强很多,我看到剧本时自己都会流泪。
Q:人物造型上您也有提供一些建议吧?毕竟跳街舞的行头还是有一些讲究的。
Danny :立项时我们也要跟妆发服装部门去定所有的服装。决赛Super K原本的衣服上面都是大铆钉,穿巨重的靴子,都被我们要求换成了适合街舞battle的金色衣服和运动鞋。我们要保证电影里的东西是合理的,不离开真实世界太远
烁烁的部分日常造型我们一开始也给出了意见,我们平时跳舞就是宽松的T恤裤子和板鞋。服装部门都非常有经验,能做出最合适电影的妆造。最终烁烁那个着装一看就是一个跳了很久街舞的男孩子,是自然朴素的风格。
Q:最开始您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样的预期和企图呢?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您觉得实现了吗?
Danny :一开始是蛮期待的,因为我觉得弄breaking,我肯定是最合适的那个人。第一场浙舞拍完,导演给我看快速剪辑版本,我都在想,这后面的舞要怎么拍,这已经天花板,后面的怎么办?
企图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掌管整个breaking设计体系。我们希望能够陈述出一个让观众期待的breaking视觉享受,让大家看到完全不一样的breaking;我们也需要学习剧本里的人物故事,所以要平衡企图心和剧本需求,breaking上的设计和呈现都会有很多限制和难度。
Q:要在这里加入一些巧妙又地道的舞蹈设计还是挺烧脑的。
Danny :当时编舞强度很大,一个舞团需要两个routine,八强就是十六个,惊叹号三个,Super K五个,我和Astro还要分别负责陈烁和凯文的solo。我们要根据导演需求来确定编舞构想,第五轮大个儿扛着辣椒出场,她拿起凯文头上的皇冠端到陈烁头上,这是在表述队长对凯文的挑衅,同时展示烁烁在惊叹号成员心里的重要程度。
Breaking的挑衅并不一定需要一直夹对方,圈子里有很多巧妙的方式。像凯文的“2:0”的手势,MTPOP在打平那一轮讽刺裁判,给裁判一个大拇指,表示“你们真敢判”。会有很多“讨人厌”的小细节,battle其实只有火药味,只有battle前后才会peace。
我们会丰富舞蹈对抗上的各种真实动作,摄影指导也需要理解这些含义。我们认为对手越强,惊叹号才能显得更厉害,所以给Super K想的东西会更“暴力”一些。而惊叹号拥有更多舞种元素,更礼貌和中式内敛,这可以让两支舞队对比感更强,舞蹈变得更好看,同时也会让编排更困难。
Q:哪些舞蹈场面的呈现是比较困难的,实际遇到了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Danny :短期内快速编出适合各个团队的大量舞蹈片段再让他们练熟其实都不算最困难的,说一个天难的事情:决赛拍Super K第一条一镜刚拍完,个子最高的那个俄罗斯bboy Pasha直接脚掌骨裂,路都不能走了。这还是第一天只用拍几次出场特写,第二天就要主拍Super K的重头戏,我们必须在杭州找到一个bboy——俄罗斯人、纯powermove、身高一米八三以上还要瘦——去替换Pasha。因为他服装都是定好的,你根本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人,连中国人都没有。结果当天找到了Master Yonn,俄罗斯人,他刚好因为上海解封要去杭州,我们直接把他拉到剧组来,顶Pasha的位置学他的舞蹈,我说导演这是有神仙在帮你。
Q:惊叹号的队员构成您已经谈过了,Super K的全明星阵容也是您促成的吗?
Danny :剧本上凯文总选了一批世界冠军,我们理解的成员构成就是对标惊叹号的配置:DC Flamingo对森林,Vex对蛇男,Klash对乔治,See Gun对小夕,Pasha和Ivan他们俩是powermove,而惊叹号没有太多powermove就可以设置成routine,比如谁和谁达成一个组合的形式,然后Rochka对叶音,MTPOP对小海,包括小猴子也是。同时我们也要在编舞上显得Super K更厉害些,状态更暴力更夸张,所以会是这样一个配置。
包括你们看到一镜到底的第五轮,拍摄时候是真battle,看到廖搏跳popping我叫得老大声了,感觉又看到了以前满脑子想赢的廖搏。现场特别炸,双方舞者演员全部被点燃,都想上去跳。当时根本不像在拍电影,就是在比赛。我们一直说要玩真的,假的你拍不出这个效果来。
Q:电影集中展现了两场比赛,裁判席上坐着的也都是熟人,对于这里的演员选择有什么说法吗?
Danny :总决赛有两个外国群演,不是真正跳breaking的,剩下的就是导演很在意的裁判选角,他要求必须真的有这个级别和水平的裁判。所以你们第一场看到久龙、陈杰和郑杨、王飞渝,全国决赛有杨凯、孟宁和王海超。
其实对裁判的选角也很苛刻,你形象上要看着酷,又不能坏。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演裁判你会发现超自然,尤其是久龙和郑杨,孟宁、王海超和杨凯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他们裁判做久了,就是本色出演。导演很较真,会了解他们具不具备在这样一个全国总决赛里做裁判的资格,大家觉得呢?
Q:有针对黄渤老师个人的舞蹈能力做一些特殊设计吗?
Danny :黄渤老师对自己的舞蹈部分非常认真,也是反复练习,而且每次惊叹号在学习总决赛以外舞蹈的时候,黄渤老师也都会跟着一起练。
渤哥希望所有东西都是他亲自来跳。后来他整个舞蹈都是自己完成的,包括那个后空翻。
Q:我们看到特别鸣谢里有商小宇,他是作为替身被感谢的吗?
Danny :首先商小宇不是替身,拍决赛戏时他已经代表国家队去欧洲比赛了。导演认识我之后就认识了商小宇,可能小宇的经历也给导演不少启发,全运会时期他还录视频给小宇加油。
22年7月14日 中国霹雳舞国家集训队出征欧洲
Q:拍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可以分享呢?
Danny :累。那时候我连续几天每天吐三次,杭州晚上室外气温都还有39度,除了几场舞蹈的大戏之外很多都是在室外拍的,搭个棚,有制冷的设备但不顶用。我最多一天喝了八杯美式,喝得心乱跳,太热太累也吃不进东西。
导演自己的压力比我们更厉害,他连续很多天都要拍到凌晨五点多,我们舞蹈顾问组走了他不能走,因为他还要拍文戏的部分,拍到五点然后很早就起来。导演说老丹,一旦开机后会特别忙,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导演很细心、很照顾大家的感受,也很有凝聚力。
我也是那种做就要做最好的性格。所以很理解他,也想为他分摊压力,所以我们整组人都很拼。我也会让他注意身体。但是当大家聊到一些呈现、看到样片快剪的时候,也会特别激动,很期待接下来进一步推进的内容。基本上所有人在拍摄过程中看到部分成果时都是很有信心的,觉得这么累是值得的。
《热烈》剧组杀青合影
Q:我们知道舞蹈场面是最难拍的,电影里的拍摄方式又与综艺不同,这部分您给摄影师提供过建议吗?
Danny :难的地方是因为breaking。Breaking的技巧限制性很高,譬如1990这个动作是经不起反复拍摄的:breaking大招非常注重爆发力、平衡控制和惯性运用,并非每一次都能完美成功;而且在地板上做,疼痛感会逐渐剧烈,所有精彩的动作风险性都很高。
我们会跟摄影师沟通,跟舞蹈剪辑指导张一博和摄影指导钱添添设计所有的运镜,跟斯坦尼康摄影师常铖聊动作的好看角度,让他发挥拍一镜,尽量每次都能记录到可以使用的画面。这样可以减少舞者和演员的不必要消耗,也为导演节省时间。我们到现在感情也很好,经常在上海聚。
每一段舞蹈预剪之前,我会给摄影师们介绍哪个位置是这个动作的设计点、设计逻辑和整个routine中好看的位置。摄影师在根据他的想法对每一支routine或者solo的拍摄理解做前期预剪,让导演知道他们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呈现。
一切都是按照精确标准在执行。
与摄影指导钱添添的合影
Q:拍摄过程中剧本经常会进行临时的改动,临场碰撞出新的火花,可以分享您遇到的某次现场更改或者即兴发挥的故事吗?
Danny :每一次惊叹号或Super K的团队行动其实都有设计齐舞,包括大喜家电路演也是有齐舞的。惊叹号训练厅内也有不少齐舞,有些都是现编现学。
每一场大赛的舞蹈群戏,导演都会组织一场cypher,所有人都可以来参加。这也可以调动现场群演的情绪,让他们真的呈现出看比赛该有的状态,也就是临场感。
一开始我们还想给群演一些指导,比如看到炸的动作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做什么手势。两场比赛在体育馆拍,群演面积太大了,我们就把舞团全部插在群演里,让舞者带领群演互动。拍到后面,全国来助演的bboy们都被打动、真的躁起来了。Bboy被炸到就很真实的,拉着旁边的人摇,这是跟以往所有这样的电影都不一样的,真正的舞者就在观众里面,那个是很有感染力的。
现场群演很幸福的,他们天天都有各种版本的battle看。
Q:最后二十分钟比赛可谓异彩纷呈,看得人仿佛身临其境,当时大概拍了多久呢?是否还有很多精彩片段拍摄了但没有剪辑进来,后续会发吗?
Danny:全国大赛我记得是拍了几千名舞者拍摄了十天左右。剩下的八支队伍也有自己单机位拍摄的完整routine,现场炸飞了。
因为那些助演舞团都有自己的绝招,我们当时选的都是“绝活哥”。他们也都是国内很有经验和出名的队伍,如果能之后能作为资料放出来的话,也是很好看的, 可以期待一下。
来自Danny老师手机相册的排练花絮
Q : 作为华语重磅级街舞电影的开篇,《热烈》已经开了个好头,后面还会有相应续作的规划吗?
Danny :我也不知道,反正我也处于期待状态吧,有人跟我说如果这部大卖了肯定有续集,但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是出钱的资方嘛。
截至发稿日,《热烈》票房已达7.66亿,华语体育题材电影票房纪录已在射程内
下面开始是一些针对电影细节的讨论,严重剧透警告,未观影人员请迅速撤离
Q:您自己已经看过成片了,在成片或者拍摄过程中有您印象比较深刻的打动您的桥段吗?
Danny :丁雷的经历和我很像,我到现在都还是这样,到处化缘,守着队伍养着这么多人。但KTV里不跳舞的朋友还会给丁雷支持说替我们跳下去,现实中没有人给我转过钱。
每个人看电影泪点不一样,我流泪最多的其实是在片场,拍决赛时很多人都哭了,在现场看拍摄跟看电影的代入感不一样的,它是用电影的方式记录着好像我们经历过且一直在经历的事情。
惊叹号拿全国冠军就像那一年上海队拿全运会冠军,所有人都在屏幕前面看,夺冠后大家抱在一起哭。再比如妈妈说的“不可以也是可以的”,丁雷的“摸摸地板”,还有很多细节,都很触动我。
Q:惊叹号的成员聊自己是怎么开始跳舞的,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吧?您是怎么开始跳舞的呢?
Danny : 惊叹号成员说的都是他们的真实经历,森林那首诗也是现场freestyle的,他每次喝大了就会作诗。
至于我应该是97年大学的时候开始跳舞的,那时候大家都喜欢集体活动,但我是年纪最小的,16岁读本科,跟别人也玩不到一起去;我又是运动员出身,不懂那些社会性的聊天方式和兴趣爱好。我觉得跳舞蛮好的,自己一个人找个地方就可以练,不影响别人也没有人来影响我,就挺开心的。
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身边一批一批的人不跳舞了,因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等各种原因就不跳了。我一直觉得梦想这个东西不是你替别人守下去,是别人把他的梦想放在你这边由你保存而已。
我们坚持跳下去一部分原因确实是在这个领域我做得更好更有经验,但得到更多的支持是源于别人把梦想交给了你来保存,我们比赛赢了会有很多朋友来点赞,最终你实现的是所有人的梦想,他们不会因此得到什么,但一定能够分享那份喜悦和激动。
Danny老师早期练舞资料
Q:森林说“追逐梦想这些年,跳舞根本不挣钱”,还有早期跳舞没有好鞋子好衣服穿,都是教练照顾送的,这是真事吗?
Danny :这是森林真实经历,他还有更惨的,他来自贵州一个小县城,要从河里面游到另一边才能出去读书, bboy对舞蹈的坚持比dancer要难太多了。一般好的情况跳一场三四百差不多吧,最多五百,我见过最惨的跳一场就给瓶矿泉水,00年左右。
Q:陈烁在在菜市场跳舞、扮垃圾桶商演被人瞧不起,在现实中BBOY会觉得卖艺很丢脸吗?
Danny :烁烁用自己的本领,在肩负家里重担的同时延续热爱。对我来说,这个人物很真实也很值得尊敬。
我也从一场一百五这么走过来的,那时为什么我们要去做这些,就是因为不想依赖父母,想靠自己跳下去,混口饭吃。那时候演出还少,可能一星期甚至一个月也只有一次,我算一个盒饭五块钱,一天两顿,这笔钱拿到手里至少可以保证我多少天饿不死。
因为父母是不赞成我玩这个的,我练舞就自己走过去或者骑自行车,为了省公交钱,那时候年轻熬得住。人年轻时会很耿直,一定要做我想做的事情,我愿意去吃这些苦。这不是因为我做这事赚大钱了,不可能的,最多就是为了坚持梦想。以前也有那种天天混路演的舞者,后来看到钱他不跳了,会想办法做经纪、搭建和承包商,那就是以赚钱而不是以跳舞为目的了。
Q : 陈烁面试惊叹号失败后,因为家庭变故只能四处兼职跑商演,没有再试图加入真正的专业舞团。惊叹号一开始也拒绝接劲舞大赛这样的商演,我记得Caster早期也会减少旗下舞者商演,是因为商演占用太多时间会影响舞技吗?
Danny :Caster作为是职业舞团最早是不接商演的。商演不会影响你的舞技,但商演太频繁、价格太低,会拉低街舞人群的价值。你舞要跳得很好可能得花五年十年才能到这个水平,圈子里大家是很尊敬你的,这是你的自身价值。但在商业层面,在不懂的人那里,他们觉得你就值两三百,贵点一千块,对他们来说就只是一个数字,但对我们来说那不是用数字来定义的。
所以商演不会限制舞者的水平,但高频次的廉价演出会影响到街舞人的形象。
陈烁这个水平,只要他愿意,我觉得面试现实任何一个舞团应该都不会失败,不会舍得让他去跑300块的路演。
劲舞大赛还有一个隐藏彩蛋
Q:像惊叹号这样只打比赛甚至连课都不教的舞团存在吗?
Danny :有啊,我们现在这群人。现在的任务就是训练比赛,因为我们要打的都是注册的比赛,向国家队输送人才,就是打这种体制内的比赛。
Breaking入奥后,和以前很不同了。
Q:有人觉得丁雷说国家队教练是他磕了一辈子想要实现的梦想这个情节很怪,怎么会有搞hiphop的人终极目标是进体制内。Breaking成为奥运、亚运项目以来,不可否认地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可以分享吗?
Danny:丁雷不是只做了一件事,他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他是一个称职的大家长,也是一个水平极高的bboy。奖杯只是一个夙愿,并不是他的终点。
而对于“体制化”,我的看法是这样:就breaking而言一个简单的理解是,运动员和underground是两类人。运动员要背负更多的东西,首先第一个就是自由,运动员吃穿住行都没有自由。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在不受伤的情况下把自己操到最大极限,然后在各种不可预判的情况下赢得比赛,运动员的压力要大得多。
愿意去做运动员的这些人反而是反哺了文化圈,他们让圈外人意识到街舞的价值。对圈外人来说任何风格都统称街舞,但慢慢地他们会区分出哪些是街舞人、哪些是运动员。做不了运动员不代表你在街舞圈不优秀,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就算在街舞圈很优秀也未必做得了运动员,如果你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牺牲那么多自由。
运动员早上五点半起床训练,中间三餐加午休,晚上八点半训练完了回去还要弄训练总结,日日如此。碳酸饮料、酒、咖啡…跟反兴奋剂相关的都不能碰,烧烤、火锅…辣的东西也都不能吃。运动员不是你跳得好就行,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运动员的。
体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运动员的目的是锻炼自己,战胜对手,赢得比赛。
Q:那您觉得这样的训练会磨灭他的个性吗?因为其实Breaking和滑板都是需要个性的。
Danny:电影中舞蹈好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个性”。 每一位演员的舞者个性都是很鲜明的,即使凯文和烁烁,他们在跳舞的时候,都是用自己最舒适的方式,这都基于个性的自发感。作为舞蹈设计,我对每个参演舞者个性上自发的创意和魅力都很了解,他们都很懂得如何将舞蹈变得更好看。
像王一博是线条很好看的一个舞者,大招之外我们也会给烁烁设计一些玩线条角度的动作。他个子很高但学舞超快,他是不需要你几个八拍那样教他的,带着他跳最多两遍就会了。他是我认识学舞特别快的,因为他街舞foundation的动作库很大,街舞是讲究foundation的。现场他也会一直练习,就反复不停地跳,去做各种breaking动作的改编,按照他的想法来改,然后问我这样做看起来怎么样。他吸收和钻研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学得特别快,而且他会变、会改,改成更丰富的带有他自己的感觉。
我不了解滑板,但是很有趣,国家滑板队和霹雳舞队是在同一个训练馆。
回到我对这个的解读, hiphop和breaking永远不会是规范动作或者规范方式 ,因为它有一项要素是创意,那就来自你的个性。你对文化吃得越深越透,才能更符合文化本质的前提下,发展出你最完美的个性。你才能在竞技规则中把握自己最大的优势,而不是纯竞技却对文化一窍不通,不可能的,他肯定玩不好的。
所以说hiphop跟奥运会其实根本没有冲突,hiphop是绝对自由,它通过自由来创作。文化本身依靠的是展示;那奥运会是尽可能把文化里的东西在规则下变出最大的优势来,把相互展示转化成竞技:展示和竞技不存在冲突。
那么hiphop圈子该不该有国家队?曾经风靡的KOD当时也组建了国家队吧。
“代表(represent)”这个词在hiphop中很常见。
自己品吧。
小猴子IBE夺冠感言
Q:我们知道街舞很难自学,很多动作缺乏正确的发力指导容易受伤,电影里陈烁能遇到丁雷这样的好教练也是他的幸运。
Danny:在电影里陈烁是自学的,最早可能有来自他爸爸和丁雷年代的影响,但他是个天赋极高的bboy,凯文的天赋也很高。
丁雷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教练,凯文有了他的指导就变得越来越厉害,但陈烁没有受到专业的点拨就只能一直吃天赋。后期陈烁加入惊叹号,就快速地追上了凯文的水平,甚至有了超越凯文的迹象。
凯文只想赢,想要成为最强的人,不想有人拖他后腿。一开始凯文看不上陈烁的,到最后他心中唯一的竞争对手只有陈烁,直到最后承认陈烁比自己厉害。凯文也一直认为丁雷是最好的教练,想要跟他一起变成最好的,这挺真实的。
Q:有人说凯文作为一个富二代爱好也太健康了,居然是烧钱赞助街舞舞团,包括电影里的“资方”也是离开圈子还愿意投钱赞助的人,现实街舞圈也不乏这样愿意为爱发电的人,您愿意给我们讲一些例子吗?
Danny:这样的凯文请多介绍点给我认识,哈哈。
坦白讲,没有为爱发电的任性,不会有现在街舞圈。08-09两年我们Caster办BOTY亏了90万,办BIS、BC ONE又亏,这就是为爱发电;早期吕龙、喻斌他们都是,还有KOD的高博、炸舞阵线的郑杨……太多了。
像那种不跳舞了还愿意来赞助街舞的比如我们赞助商代表Zoro,我们叫他菠萝,他以前也是个bboy,这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支持文化。
Danny老师创办的BIS国际街舞大赛已成为圈内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之一
Q:陈烁第一次劲舞表演前内心也有恐惧,有过上台表演经历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您愿意分享一些独家的“上台不慌”小技巧吗?
Danny:摸地板嘛,dancer就踩踩舞台。我们也会,炸舞阵线总决赛我们会集体把脚放在舞台上,跺跺脚,把声音弄得很响再上去。
最早带商小宇去比青奥会我们也会经常摸舞台,一是适应舞台,二是尽可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有杂念,有了杂念你自己就发挥不出来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让自己最舒服最冷静的方法,比如说跪在舞台上做一些拉伸,这样跟舞台近距离接触,让心静下来,不再浮躁,现在都变成适应场地时期的固定流程了。
Q:丁雷重新登台时,谢哥剧团成员说别看他动作简单,他跳的是文化,可以具体解释一下吗?
Danny:比如我们看一个OG可能做一些很简单的rhythm & groove你就会觉得很好看很有味道,看得懂的人会觉得很高级,但看不懂的人就觉得动作简单,这就是对文化和生活融合后,沉淀出来的艺术气质。像红牛那一场Flea Rock拿两把枪啪啪扫射一下,那种街头感的battle方式一下就把全场炸飞了。
丁雷的角色也是一样,他不是来自于技巧和难度动作,而是文化的艺术气质。
2021 Red Bull BC One Flea Rock vs Shigekix
前文提及的王一博舞台也曾致敬Flea Rock这一经典造型
Q:某轮陈烁对凯文的动作进行了一个回应,被解说激情澎湃地点出来,您愿意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breaking(尤指奥运亚运赛场上)裁判评分的标准吗?
Danny:Bboy battle里有一个很真实的东西叫respond,就是你做了一招,我能按照你这个动作形态去回应,做出比你更难、圈数更多或是更巧妙的做法。为什么陈烁完成得比凯文更好?因为他不单单能完成自己的,还能做凯文的大招,甚至完成度更好,在专业领域你也要能看得到陈烁为什么赢的。
奥运会霹雳舞的裁判标准也是五个维度:技术、多样性、创意、执行力和音乐性。电影里我们没法看到音乐性;执行力就是每一轮的完成度和质量,他们两个人的执行力都很高;创意力有一项要素就是回应,惊叹号那个大招也算创意,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技巧性就是运动能力,你的难度、运动能力、身体平衡度、爆发力和速度等;多样性就是指你能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
电影中,他们两都是天才。那场比赛两人的技巧释放排序设计中,你会发现陈烁的天赋比凯文还要高,他能做出凯文所有的动作,而且多样性上也超越了凯文,自己还有创新,还有最后的颠覆大招。
图源@杨凯keven 微博,片中所用评分表
Q:电影里的几段stomp也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分享一下这个情节的设计过程吗?
Danny:Stomp是从劲舞大赛开始加入的。我个人认为一个舞团一定要有代表他们团魂的习惯。因为有陈烁加入惊叹号的仪式,我就跟叶音说你给我一段stomp,这是陈烁加入惊叹号时很有仪式感的东西,大家用这个形式来欢迎他的加入。
到决赛又有一段音乐断掉的安排,我们就想设计大家用惊叹号的集体仪式——stomp的方式带动所有的观众一起完成这个节奏,所有人都被他们感染到,惊叹号赢第四轮也就顺理成章,这也算是一个惊叹号式的习惯。
stomp的选择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现场观众看着电影也会开始打拍子,反正我看的几场,都有听到观众决赛时一起打节拍。
来自微博不信邪网友
Q:电影中的单肘抛一般来说多久可以练成?杭州会头转的真的不超过五个人吗?陈烁戴头盔凯文却不戴是有什么特别的设计吗?
Danny:单肘抛现在小孩子练得快的话大概两年吧,从零基础到会,未必能抛到四五圈,最快就是两年。单肘连续4-5个动作会变形,到第四个以后,为了保持惯性,人会像一根麻花一样,不会像第一第二个那么舒展好看。
现在训练方法已经迭代了很多,短时间内好的教练是能帮大家实现的。
至于头转本身不难,但要练得好很难。因为电影里我们要的不是pencil(铅笔),就是头转最后并腿加速,这个转法真的能转吐。最早导演想找一个头转好的bboy拍视频参考,全国都找不到几个人,小孩有很多,大人很少,英策就是这个少数之一。
陈烁的红头盔是因为他喜欢头转,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没练到凯文那个程度,所以还在努力提高自己头转水平,并且很多商演都是在地毯上,不戴头盔完全转不了。
Q:最后的大招“惊叹号”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吗?是谁先设想出这个创意?这个大招在现实中真的可以实现吗?
Danny:这个大招很神奇的,一直到拍决赛前的时候才定,大家都是懵的,不知道那是什么。
后来导演在某个地方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跑上去空翻起跳再空翻,真实的人做出来的动作,当然他们做的不是惊叹号,是跑两节以后踩到小夕的位置再直接空翻,经过几个组联合讨论后,才变成了现在的动作。
Q:这几天不断看到全国各地的bboy在片尾曲时上台主动成为那个彩蛋,您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Danny:我觉得这很有趣。我们曾经预想过这部电影看完了,如果你是跳舞的人肯定会很激动,想立刻回去练舞,尤其是跳breaking的。
就是没想到现场是直接冲到屏幕前面去跳,从我们设计者的角度来说看到这样的观众反馈也是很骄傲很激动的。不知道这样的热潮能够延续多久,就是希望它能发散下去,让《热烈》成为全世界唯一一部彩蛋来自于观众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