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国际技术哲学学术会议于6月25日至28日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举行。会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荣获哲学与技术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学者首次获此奖项。
国科大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向大会介绍了李伯聪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李伯聪教授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史和中医哲学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扁鹊和扁鹊学派》一书中,该书得到了美国著名医学史家席文的高度评价。毕业后他留校工作至今,学术兴趣逐渐转向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研究。他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遵循,还与西方的技术哲学及STS研究有紧密联系。他在研究中注重学科交叉,密切关注当代学术进展。
1993年,在李伯聪教授的推动下,我国首次“中美STS讲习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邀请了SPT创会主席米切姆教授和技术史专家卡特克利夫教授进行专题讲座。1994年,李伯聪赴里海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SPT第八届年会。此后,他通过参加SPT学术年会和论坛,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并发表了一些英文文章。
尽管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西方学者开创的,但在工程哲学这一新兴分支学科的创建中,李伯聪做出了与西方学者同步乃至领先的开创性工作。1988年,他出版了《人工论提纲——创造的哲学》,提出将哲学体系从以认识论为重心转变为以人工论为重心的观点。1992年,他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科学哲学会议上提交论文“论工程实在论”。1993年,他发表“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在论”,阐明了工程哲学的意义及其基本观点。2002年,他出版了《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这是国内外第一部以“工程哲学”为书名的学术著作。该书提出了“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认为科学活动的核心是“发现”,技术活动的核心是“发明”,工程活动的核心是“建造”。路甬祥院长称赞此书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陈昌曙则称其为“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2021年,《工程哲学引论》修订后翻译成英文,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工程哲学引论》直接影响了我国哲学界和工程界的跨界合作。自2004年起,中国工程院持续立项研究工程哲学。在殷瑞钰院士的带领下,许多工程院院士、工程专家和哲学专家参与其中,李伯聪率领的国科大团队是这些研究项目的骨干力量之一。通过艰辛研究,跨界合作,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形成了一个以工程本体论为核心的工程哲学“五论”理论体系。2025年1月,“工程哲学五论”被评选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十大原创理论之一。
在颁奖大会上,李伯聪用视频形式发表了获奖感言。他感谢哲学与技术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认为这反映了技术哲学领域的东方和西方对话日益深化,以及技术哲学的全球影响日益扩大。他表示,三十多年来多次参加SPT学术会议,深感这个学会是国际技术哲学交流的重要平台。他相信未来在这个方向上会有新的、更重大的成就和进展。他还表示,这个奖项属于他的师长、同仁和学生,今后将继续为技术与工程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SPT成立于1976年,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年会。自2017年学会首次设立“终身成就奖”以来,共有六位技术哲学家获此殊荣。在本次双年会上,学会的终身成就奖授予了李伯聪教授和法国化学史家文森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