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清晨,成都人在雷暴轰鸣中醒来。全国256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实时数据显示,7时整的小时雨强排行榜上,成都的郫都区、温江和双流包揽全国前三名。其中郫都体育中心累计降雨量达96.9毫米,温江88.5毫米,双流85.7毫米。
伴随暴雨而来的还有狂风。双流彭镇金河监测到18.2米/秒的8级大风,温江天府柏树、大邑沙渠等地同样经历强风考验。成都市气象台在8时50分将暴雨橙色预警调整为黄色预警,提醒中心城区未来6小时仍将有50毫米以上降雨。
昨夜今晨的降雨让成都刷新了全国纪录。从28日7时到29日7时的24小时内,成都共出现86个暴雨站点和134个大雨站点。除郫都区创造96.9毫米的峰值外,蒲江87.9毫米、都江堰70.4毫米、崇州68毫米等数据同样触目惊心。一小时最大降雨量超50毫米——相当于一小时倒下平时半个月的雨量。这种强度的降水让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在成都中西部地区,雨水迅速积聚,部分路段出现“行车如划船”的景象。
风雨交加成为此次天气事件的显著特征。监测显示,成都双流、大邑、崇州、温江、新津、邛崃、高新区7个区(市)县出现瞬间最大风速大于10.8米/秒的6级以上大风。风雨协同作用下,路旁树木倒伏、临时设施受损的情况在多个区域出现。
气象专家解释,成都此次强降雨的原因是高空槽东移和低空低涡发展,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成为强降雨核心区。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北方有高大的秦岭、大巴山脉阻挡,南方则是相对较低的云贵高原。这种地形配置形成了天然的“水汽收集器”——东南和西南气流携带的丰沛水汽进入盆地后,遇地形抬升便容易凝结成雨。
数据显示,成都年平均降雨量达948.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47.7天,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多雨特性使成都一旦遭遇特殊天气系统加持,便可能产生极端降水事件。中央气象台在29日6时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明确指出四川盆地中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局地可能出现250-300毫米的特大暴雨。
面对来势汹汹的暴雨,预警系统提前拉响警报。6月28日15时30分,成都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三小时后,联合自然资源和水利部门升级发布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黄色预警。29日4时28分,名山区气象台将暴雨预警升级为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6时27分,天全县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这些预警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迅速传播。
城市应急系统随即启动。成都市应急局、气象局联合发布防御指南:要求进入暴雨防御状态,防范城市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对积水路段实行交通管制,延迟上学时间保护学生安全,暂停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提醒驾驶员绕行积水路段。蒙顶山景区管理部门于29日上午发布紧急通知,受强降雨影响临时闭园,各购票平台同步为已预约游客办理退票手续,确保游客安全。
根据气象预报,成都的降雨将持续到6月30日上午。29日白天,成都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雨量大雨到暴雨,中西部个别地方可能出现大暴雨,气温21~29℃。29日晚上到30日白天,雨势将有所减弱,转为阵雨或雷雨转阴天间多云,中东部雨量仍可达大雨到暴雨,气温20~29℃。到30日晚上,降雨基本结束,转为多云天气,西部仅有分散阵雨,气温回升至21~31℃。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气象专家特别提醒,四川盆地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特大暴雨。由于此次降雨过程与前期强降雨区域高度重叠,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积涝的风险显著增加。
此次强降雨对成都及周边地区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持续降水有效补充了土壤水分,缓解了前期干旱状况。另一方面,次生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前期降雨已使土壤含水量饱和,新一轮强降雨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水利部于6月28日召开防汛会商会,特别指出嘉陵江支流涪江可能发生超警洪水,暴雨区内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较大洪水。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已于24日19时启动今年首次防汛应急响应。
清晨的成都街头,上班族卷起裤腿踏过积水,外卖骑手在风雨中穿行,市政工人掀开井盖加速排水。当暴雨结束,阳光重新洒向蓉城,人们又能从林立高楼间远眺雪山轮廓。正如网友所说:“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景致,正是暴雨洗净尘埃后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