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阿里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 补贴大战引发资本担忧!7月7日,港股市场出现极端分化:美团和阿里因外卖补贴大战股价分别暴跌10.2%和8.9%,市值合计蒸发超过2500亿元,而茶百道、古茗等奶茶股却逆势飙升超过15%。这场看似“用户狂欢”的补贴盛宴,实际上暴露出即时零售赛道的深层矛盾。
阿里于7月2日启动了500亿元补贴计划,直接点燃了行业竞争。美团迅速以“满25减21”“零元购”等无门槛券反击,单日订单量突破1.2亿单创纪录,服务器一度崩溃。表面上看,平台通过烧钱换市场份额,但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美团近一个月股价跌幅达15%,阿里自5月以来累计下跌15%,京东亦回撤超20%。
核心矛盾在于补贴驱动的增长不可持续。高盛测算,三大巨头仅6月单季度补贴投入就达250亿元,预计未来12个月阿里外卖业务将亏损410亿元,美团EBIT利润将下降250亿元。投资者担忧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不仅侵蚀现金流,还可能引发行业利润率长期恶化。更关键的是,用户习惯一旦被补贴培养,后续退出将面临订单断崖式下跌风险。
这场大战本质上是本地生活基础设施主导权的争夺。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后,试图通过高频外卖订单为淘宝、天猫引流,复制美团“外卖-到店-酒旅”的交叉销售模式。但资本市场对这一逻辑存疑:美团用了近十年才实现外卖业务盈利,阿里能否在2-3年内完成订单量对齐尚存悬念。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行业估值体系的崩塌。传统互联网“用户增长-规模效应-盈利兑现”的路径正在失效。当美团王兴在财报会上坦言“核心业务经营利润将大幅下降”时,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平台的长期价值。相比之下,茶饮股的爆发揭示了资金避险逻辑——蜜雪冰城等品牌通过平台流量红利实现订单激增,单店盈利模型清晰,反而成为资本避风港。
对消费者而言,“2元瑞幸”“0元奶茶”的补贴确实带来实惠,但这种福利建立在平台巨额亏损之上。美团单7月5日单日补贴成本就超10亿元,相当于每单补贴8.3元。这种“输血式”增长难以持久,历史数据显示,补贴退坡后订单量往往回落30%-50%。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美团、阿里股价的持续下跌,反映出投资者对“烧钱换市场”模式的不信任。而茶饮股的逆势上涨,则凸显资金从“高风险赛道”向“确定性消费”的迁移。这种分化在7月7日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团盘中跌超4%,茶百道却涨超15%,形成鲜明对比。
高盛预测,此轮价格战将在2025年9月达到投资峰值,随后可能在下半年出现拐点。但胜负手仍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补贴能否转化为用户粘性,二是即时零售能否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若阿里能在2-3个月内实现订单量与美团对齐,行业格局可能向双寡头演变;反之,美团仍将维持主导地位。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史诗级大战已深刻改变行业生态。平台企业需要在短期增长与长期价值间找到平衡,而投资者则需警惕补贴退潮后的估值回归风险。当“零元购”的狂欢落幕,真正的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