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韩寒吗?
他是著名作家,曾出版多部小说。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创过全国畅销纪录。
他是优秀赛车手,是中国唯一一位拉力赛和场地赛双料年度冠军。
他还是知名导演,导过两部卖得还不错的影片:《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
2010年,他以480万年收入,位列“2010中国80后财富榜”第三,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00名“影响世界人物”之一。
你知道吗?如此优秀、全能的他,是从青少年时期参加一次作文大赛崭露头角的。
1999年,韩寒17岁,刚读高一。
这一年,大型作文赛事——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拉开帷幕。韩寒以《求医》和《书店》两篇文章,顺利通过初赛。
复赛时,韩寒根本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错过了复赛。举办者得知情况后,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
他们重新给他单独设立了考场,重新命题。为了公平起见,作文题只能临场现出。
主考官李其纲用考场的现有条件,拿来一个玻璃杯,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塞进有水的杯子里,只说了一句话:“就这个题目,你写吧。”
短短一个多小时后,纸团早已沉到杯底,韩寒的文章也浮出水面。他以《杯中窥人》一文,一鸣惊人,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他的文章,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就拿《杯中窥人》一文来说吧,文中提到古往今来的名人不胜枚举:列子、李白、钱钟书、吴宓、叶公超、李敖、胡适、孔庆茂等,涉及书籍包括《三字经》《钱钟书传》《走出魔镜的钱钟书》《李敖快意恩仇录》,还有晚明时江南曹臣的《舌华录》。
参赛同期,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也轰动一时,此书书名出自《礼记·中庸》,即王天下有三重焉:礼仪、制度、考文。
书的第一章,作者为了烘托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见面,接连引用了大量名篇名句:杜甫《佳人》中的句子“绝代有佳人”,曹植《美女赋》“美女妖且闲”,《西厢记》张生初见崔莺莺时“直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韩寒这样的写法,引来不少专家批评,直言他太爱“掉书袋”!什么是掉书袋?指说话或写作时总是引经据典,卖弄学问。
他自己怎么说呢?他在《正常文章一篇》中回忆其阅读史:“我从小喜欢阅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00本课外书。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地读各种书……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从书中引用的句子,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的原因。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
更多的读者,倒并不介意韩寒“掉书袋”,相反,有这么多书袋可掉,才令人赞叹——年仅17岁的少年,看过的书如此繁杂,不但能熟记于心,还能信手拈来,为己所用,不令人佩服吗?
我常在想,韩寒之所以为韩寒,海量阅读功不可没。“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他的存款非一般人可比,自然花钱时也潇洒自如了。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更深刻地认识到阅读的重要?嗯,爱罗嗦的老周还没写完,想再提醒你两点:
1、读书,可以学韩寒,心中常备小书袋,手里常作小笔记,却万万不能做“两脚书橱”——只知死记硬背,粘贴复制,生搬硬套。那样,只会变成让人敬而远之的书呆子。
读书时,真的“读”,把声音读出来,这样词句在你脑子里停留的时间更长,帮助你理解和记忆。
读书时,你还要像作家一样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多思考“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能向他学些什么?”
2、读书,好比农民种地,要对自己有耐心,慢工出细活,万不可急功近利。别介意被爸爸妈妈批评:“你读那么多书,为什么作文分数还是不高?”
把爱读书的种子,伴随着一份笃定和自信,深深地种在心里,认真地呵护着它:春去秋来,默默孕育,慢慢生长。
加油,孩子!
也许,当年韩寒,不如明日的你。
附韩寒《杯中窥人》原文: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其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这些清纯得不得了的人未浸水,不为社会所容纳,“君子固穷”了。写杂文的就是如此。《杂文报》、《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疾恶如仇。其实不然,要细读,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要引官为荣。可惜现在官位抢手,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所以,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
写到这里,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撑足了杯子。接触久了,不免展露无遗。我又想到中国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的谦虚之道。作为一个中国人,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一个人起先再狂傲,也要慢慢变谦虚。钱钟书起初够傲,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叶公超,被贬成“太笨”和“太懒”,惜后来不见唯我独尊的傲语,也算是被水浸透了。李傲尚好,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说要想找个崇拜的人,他就照照镜子,但中国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
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笑话书啊!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吾儿乖,待汝老时,纵有一身才华,切记断不可傲也,汝视《舌华录》之傲人,莫不作笑话也!”中国人便乖了,广与社会交融,谦虚为人。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就叫“大话”了。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幸亏胡适病死了,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
写到这里,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犯罪。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我也读过大量批评、赞扬美国的书,对美国印象不佳;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
中国教育者是否知道,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便会……中国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由文字可以看出,中国人造字就没罗马人的先知,拉丁文里有个词叫“Corpusdelieti”,解释为“身体、肉体”与“犯罪条件”,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
写到这里,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
The End
玫子的青禾学园
分享语文、教育与人生
谢谢您,来到玫子写字的地方……
玫子的微信 :zm30913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