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127年,武大弥漫着一股民国美人的气息,树木葱茏、校舍美观,曾被郭沫若先生盛赞为武汉三镇的 “物外桃源”。珞珈山人民行走江湖听到最多的说法就是“武大的每一朵樱花的梦想,就是看一场人山人海。”
作为“网红大学”顶流的武大,时常活跃于热搜一线,相比于“中国最美大学”的头衔,武大学子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诨名 “珞珈山人民公园”。
珞珈山人民公园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这句武大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里面,承载的是东湖之水、珞珈之山,是校园内数不清的美景和芳华。
▲左滑解锁武大四季美景 摄影者(从左至右)/ 李欣琰 彭敏 张雨辰 田春雨
从凌波门出去,便有一片浩浩汤汤,面积比西湖大了五倍多的东湖,总给人一番来武大看海的假象。
▲浩渺东湖,粼粼波光 摄影者/陈紫嘉
凌波门外就是负有盛名的 “凌波微步”栈桥,其名字的典故,在于武汉暴雨后东湖水位涨起,有时恰好漫过了栈桥的桥面,人在桥上行走恰如轻功水上漂。
▲“凌波微步”栈桥 摄影者/徐泽辉
在武大,你很少看到共享单车的存在。因为没有一辆共享单车可以扛过武大的绝望坡。 绝望坡,坡如其名,上坡蹬不动、下坡刹不住。
武大人一般就靠双脚丈量校园,因此别名 “健身学校”。
▲下坡真的刹不住哇 摄影者/自强摄影组
越过绝望坡,就到了 樱花大道,每当樱花开放,人潮涌动,整个学校都在粉色的花海里温柔了起来。
学大汉武立国
武大的老牌坊修建于1937年,以正面“国立武汉大学”的六字楷书而出名。在修建的当时,民国汉字行文习惯为从右到左,解放后改为从左到右,所以原来的“国立武汉大学”就变成了“学大汉武立国”。
文以载道,武以立国,武大人无不勤勉自强。翻开武大史册,沈从文、刘永济、叶圣陶、朱光潜、李剑农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学者,写下浓厚一笔,他们在这里求学、授课或做学问的风范,成为武大人精神的写照。
武大人锐意进取、求是拓新,开学分制之先河、破转专业之局限,新中国高校的大类通识教育,更是在这里率先落地开花。
▲是国立武汉大学,也是学大汉武立国 摄影者/杨子晴
时光流转,牌坊已经是每一个武大人的精神寄托。如果没有一张与牌坊的合影,便算不上真正的毕业。
或许有一天当你翻看起相册,看着“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的时候,你知道“学大汉武立国”的这份精魄会刻在心里,永不消逝。
烟火人间
人们常说,食堂是一个 新生吐槽,老生淡定,毕业生怀念的地方,或许毕业后的你能尝到许多山珍海味、饕餮盛宴,但相信你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武大食堂的味道!
武大新开的杏园食堂长啥样?
三层楼,6000平方的杏园食堂,可满足1500人同时就餐:
一楼学生大伙食堂,小碗菜"顶流"之位当仁不让,花式面点主食、稀食煎炸、西点水果,特色凉卤菜、粉面汤煲、炒菜烧菜。
125个品种,应有尽有,焖蹄花、蒸腊肠,板栗烧鸡、糖醋排骨、豆豉茄子、双椒粉丝、苹果凤尾虾、小炒黄牛肉,每天都有你想尝试的新菜色。
二楼学生风味食堂, 169个品种,引进特色地方美食,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多吃一份。
三楼利用全时段空间划分为教工食堂、清真食堂、特色品牌周麻婆、咖啡西点就餐区。
两百多个学生社团、相约周五的梅操电影、金秋艺术节、十大珞珈风云学子以及几乎每个武大人都会辩上一辩的唇枪舌战。
作为华语辩论传统强校,校园里处处都能看到辩论的身影, 更有陈铭和周玄毅两位老师坐镇武大辩论队,有颜值,更有言值。
▲金秋辩论赛:经管VS资环 摄影者/徐晨迪
开放式的校园把人间烟火揽入怀中,自由式的选课让人生延伸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以围墙为限的校园,武大充盈的底色让武大人有了更多思考和沉淀的机会。
在武大,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去做什么,更多的时候是让你学会如何打破定义,to be what you want to be,做一个浪漫包容的自由人。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摄影者/罗静怡
学科实力
这所一直以来的“网红”大学,不仅仅有令人神往的美景,更有着优质的学科与教学环境。
2021年5月26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武汉大学以42个学科的总上榜数,雄踞中国内地高校第六位。值得一提的是,武大遥感技术学科已 连续5年登顶世界第一。
除遥感技术学科外, 武大水资源工程、图书情报科学两个学科也跻身世界前10,分别位列世界第5(中国第2)、世界第7(中国第1)。地理学位列51-75位,并列中国第一。
—END—
声明:转载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华版文化尊重版权,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