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0岁的马云在杭州的西湖边,利用和外国人攀谈的机会,练就了一口熟练的英语,并在大学校园里开始创业;16岁的李彦宏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计算机大赛中获奖的天才少年;13岁正上初中的马化腾刚刚举家搬到深圳,他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个人电脑;而那一年,10岁的刘强东,因为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而心潮澎湃。
刘强东的老家宿迁曾是苏北最贫困的地方。小时候父母常年外出驶船,刘强东和妹妹就被寄养在外婆家。刘强东曾说过:“我十八岁离开老家时候,背着76个茶叶蛋和外婆缝在内裤里的500元现金!这些都是父母亲戚朋友和村民凑出来的血汗钱,茶叶蛋是那个年代村里面最好的营养品,以后再也没有钱给我了。所以到了学校第一天开始琢磨打工养活自己。就是这500元和76个茶叶蛋给了我走向全世界的机会!所以我拼命地为老家拉企业投资、捐款捐物,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父老乡亲们的恩情,我会用一辈子来还!”
刘强东的内心深处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就像他的宿迁口音一样,挥之不去。虽然他没有实现儿时当村长当县长的梦想,但他也利用自己的成功回报乡里,帮助和他当年一样的人获取更公平的机会。
2013年,刘强东想把京东的全国客服呼叫中心设在并不具备相关优势的宿迁,这一决定在当时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源于浓厚的乡土情,刘强东坚持了。最终,不仅京东的全国客服呼叫中心设在宿迁,当地还吸引了当当、百度、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的呼叫中心进驻。如今,呼叫中心已经在宿迁成为了一个产业,带动了两万人的就业和二十亿左右的税收。
在2015年过春节的时候,刘强东回老家宿迁给全村650余名60岁以上的老人送福利,每人发了一个包有一万元现金的“春节特别红包”。刘强东直接发现金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却生动体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功之后能不忘曾给予自己帮助的老乡,不忘养育自己的家乡。
除了直接给乡亲发现金,刘强东还给宿迁当地捐了一亿元支持家乡建设,同时推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落户宿迁,提升当地基础教育水平。
功成名就后除了不忘回报家乡,刘强东也不忘将自己从一个农村子弟培养成才的母校人民大学,人大可谓是刘强东实现鲤鱼跳龙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深深地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2017年6月,刘强东携其创办的京东集团宣布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赠3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京东基金。此次捐赠金额也创下了人民大学建校以来的最高捐赠纪录。
刘强东的心中除了故乡和母校,他更心系的是京东数万名一线员工。京东集团拥有7万多名员工,其中70%以上来自农村,“让一线员工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刘强东坚守了多年的诺言。
在他的推动下,京东集团不仅坚持为数万名一线员工提供优于行业标准的薪酬待遇,还制定了包括“一线员工救助基金”、“我在京东过大年”、“我在京东上大学”等全面的员工关怀政策和措施,全方位呵护员工的生活、家庭和职业成长。其中,“我在京东过大年”由刘强东亲自发起,旨在解决普遍存在的在京务工群体子女团聚的问题,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自2014年春节开始实行,京东为此累计投入已达2亿元,共帮助超过20000个员工家庭春节团聚。
有一个小细节也能充分体现刘强东浓浓的乡土情结和细腻情感。刘强东曾说过:“为什么我创业十几年来每年都给员工发最好的品牌月饼?因为我们有超过70%同事来自农村,我发现大部分同事收到月饼都寄回老家了。我亲眼看到同村大爷大妈满含幸福地说‘这是我儿子从北京寄来的’,他们根本舍不得吃,全部用来招待亲友邻舍了,但是他们收获了幸福和自豪,这是亲情,是孝顺,你怎么忍心撕裂?”
这个经常在公开场合自嘲自己是“宿迁英语”的中国互联网大佬,正是凭着自己保留了几十年不变的中国式乡村淳朴和勤奋努力,走向了世界。“成功”的定义有很多,可能需要能力和拼搏,也需要时机和运气,毕竟,时势造英雄。但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就只能靠自己对社会的赤诚之心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大时代,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时运站了起来。可是,在时运背后,能够真正看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够心怀大爱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将事业做得更长久。
10月13日-14日,“富而思进 富而思报”报恩论坛暨正和岛江苏岛邻机构四周年庆典将在南京报恩胜地隆重举行,让我们与正和岛上那一群背负社会责任、敢于为感恩先行的企业家相约,听报恩讲堂,食感恩素斋,赏报恩盛典,论富而思报!
思考生命意义,共话家国未来,感受别样情怀,共建企业家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