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莫迪对美强硬姿态难解根本矛盾 贸易争端升级!印度宣布对美国实施强硬反制措施。7月5日深夜,新德里向世界贸易组织日内瓦办事处递交了一份外交照会,明确表示将对来自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征收对等关税。这是对华盛顿此前单方面对印度汽车及配件产品加征25%关税的直接回应。
根据印度商务部的数据,美方的贸易壁垒将直接影响印度约28.9亿美元的对美出口贸易额。印度财政部在文件中详细列出了具体的反制方案,计划对美国商品征收总额达7.2375亿美元的惩罚性关税。这一举措出台的时间非常微妙,距离特朗普政府设定的7月9日贸易谈判最后期限仅剩96小时。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对此作出反应,多个国际贸易指数出现剧烈波动。这场贸易摩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六年前。2018年春季,美国政府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对进口钢材和铝材分别课以25%和10%的重税,导致印度当年相关产品出口额锐减近百亿卢比。美国当时向多个主要贸易伙伴提供了临时豁免待遇,但将印度排除在外。
作为回应,印度商务部在次年起草了一份涉及28项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征税方案,重点关注了苹果、杏仁等农产品。但由于持续的外交斡旋和内部顾虑,这份反制计划未能正式实施。随着2025年2月新关税政策的出台,美国将所有进口钢铝产品的税率统一上调至25%,这对占据全球粗钢产量第二位的印度造成严重冲击,价值超过6000亿卢比的出口商品面临巨大贸易壁垒。四月份,美国又将针对印度商品的惩罚性税率提升至26%。
面对持续升级的贸易压力,印度政府于五月中旬首次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正式申诉,并公布了价值近2000亿卢比的反制关税清单。七月份,新德里进一步扩大报复范围至汽车制造领域。印度商工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印度寻求的贸易协定必须保障本国经济利益,不能为了赶在截止日期前匆忙签署协议。
通过将贸易纠纷提交至WTO框架下解决,印度成功将双边经贸摩擦升级为多边贸易体系内的规则之争,借助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对抗华盛顿的单边贸易政策。此举不仅是为了挽回本国出口商的损失,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反对某些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基本准则。
目前,美印谈判陷入僵局的核心争议点集中在农业和乳制品行业市场准入问题上。农业及相关产业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该国3.9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中占据了16%的比重。印度农民群体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在莫迪政府推动农业改革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政府提出的农业法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抗议浪潮,最终迫使当局作出罕见的政策调整。
印度与美国在农业生产规模上存在显著差异。印度农场平均面积仅为1.08公顷,而美国农场平均规模高达187公顷。这种差异在畜牧业同样明显,印度奶农通常仅饲养2-3头奶牛,而美国奶农普遍拥有数百头规模化的养殖场。面对美国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压力,印度采取了选择性应对策略,在干果、苹果等非战略性产品上做出让步,但对于玉米、大豆、小麦和乳制品等核心农产品,印度政府始终保持着严格的保护措施。
印度针对美国的关税措施并非临时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性选择。其反制清单精准指向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重要出口产品,如鹰嘴豆和各类坚果,同时还将目标对准了美国政治敏感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当前中美贸易关系缓和的窗口期被视为印度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机遇。印度正试图通过展现强硬立场来摆脱传统依附形象,重塑其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美贸易顺差高达457亿美元,这一庞大的数字构成了双边关系的敏感神经。美国任何潜在的贸易制裁措施都可能对印度具有战略意义的制药业、纺织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出口造成系统性冲击。从具体产业数据来看,钢铁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仅占印度该产业总产能的千分之一,表面上看加征关税的实际影响相当有限。然而,莫迪政府的决策逻辑显然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计算,其核心诉求在于通过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秩序,为新兴经济体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
最新统计显示,印度已累计宣布对美实施价值超过26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即便后续谈判能够达成阶段性协议,印度展现出的这种前所未见的对美强硬姿态已经彻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这个南亚大国的传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