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俄大使在俄罗斯政府官员和能源界人士面前,对俄方借道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运输天然气的方案表示反对。这一表态表明,中俄“能源命脉”的主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从2024年上半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不断释放消息,称正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沟通,计划利用俄哈境内的现有管道构建一条直达中国的新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预计达到450亿立方米,其中350亿立方米将送到中国。
为了打通这条能源运输线,普京在去年11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与托卡耶夫讨论了建设新管道及俄方借道哈萨克斯坦向第三国运输油气的问题。由于俄方计划输送的天然气中有100亿立方米供给哈萨克斯坦北部,并允许天然气过境,为哈方带来一笔过境费收入,哈方没有反对此事。
不久后,俄副总统纳瓦克对外表示,俄方已正式启动管道项目的计算和可行性论证工作。然而,中方认为这条管道可行性不高,并私下向俄方说明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驻俄大使公开阐明,通过哈萨克斯坦运输管道天然气不现实,因为那里只有一条已经超载的天然气管道。要想沿着这条现有路线输送俄罗斯的天然气,中国需要再修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
中方提到的超载天然气管道包括两条:一条是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从新疆入境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另一条是从新疆出发直达我国东部地区的西气东输管道。
关于中国-中亚管道,该项目中在建的D线不经过哈萨克斯坦,俄方希望利用的是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ABC三线。这三条线的设计年输气量为550亿立方米,已经满负荷运作,没有多余的运力空间可以用来转运俄气。理论上可以通过技术优化和科学管理提升管道天然气的年输气能力,但中哈也在深化能源领域的合作,如果未来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管道天然气,首选也是在中国-中亚管道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因此,在中国这边的中亚能源通道建设中,没有为俄方预留运输空间,如果俄方想借道中亚向中国供应管道天然气,最好重新修建一条专用管道。
至于西气东输管道,中国的主要天然气消费区在东部地区。从中亚国家进口的管道天然气与新疆等西部天然气产区出产的天然气都要通过西气东输管道东运。随着中国-中亚管道输气量的增加以及国内天然气产量的提升,西气东输项目中已基本建成的一、二、三线管道现在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正在建设的四线主要是为中国-中亚管道D线建成后运入的天然气预留的。如果俄罗斯的天然气也要从中亚入境,中国必须在国内再建一条天然气管道,这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
俄方在明知中国认为不可行的情况下仍尝试推动中俄哈管道,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磋商遭遇困难,中俄在价格等细节问题上迟迟未达成一致,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又在西方制裁与国际能源市场波动下举步维艰。俄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开突破口,并进行对内舆论宣传,确保民众对国家经济的信心。
中国外交官罕见地将问题摆到台面上,希望让俄方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推动俄方尽快解决“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分歧。同样是在此次论坛期间,中国驻俄大使表示,中俄在“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一致,这条管道会落地。
中俄在天然气管道建设上出现分歧,不代表中俄能源合作出现问题。中方此次的表态更多体现了中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审慎态度,揭示了跨境能源合作中复杂的现实制约。俄方急于突破西方制裁下的能源困局,而中方更关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之间的平衡。这种微妙的张力反映了大国能源外交中利益与风险并存的本质。这条尚未落定的天然气管道,或许正是中俄在能源领域实现突破性创新,巩固能源合作压舱石地位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