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
小编在网上冲浪的时候,
看到了一则令人惊掉下巴的新闻:
#初二学生英语达大学六级水平#
初二学生!
英语是大学生英语六级的水平!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四级口语!
还满分!
全国英语等级那是啥?
让我们来听听,
这位优秀的初二学生黄琳茜是怎么说的:
你这次参加考试成绩怎么样?
笔试是刚好及格线60分过的,口语比较满意,是满分。
你为什么想要去考这个?
最开始的初衷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 看一下自己有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标准。
黄琳茜说,
自己从四年级开始,
就 参加外教课培养语感,
非常酷 爱看漫威系列电影,
通过看中文翻译版去积累词汇量,
常 和外国友人进行视频聊天,
全英语交流。
学霸说:
“平时比较喜欢学习英语和数学, 目前在班里担任数学课代表。我觉得英语不仅是一个书面表达的过程,它更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一些中国人可能不太理解的东西,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多看几遍,对于积累词汇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今年夏天刷屏的高考状元杨晨煜,
到比利时9岁神童大学毕业,
再到这位优秀的初二学生,
我们不难看出,
优秀的孩子基本上都很独立,
他们习惯独立思考问题,
有自己的主见,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霸们心中都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用于自我管理和约束,
督促自己去达到心目中的标准,
以此积累优秀的学习习惯,
慢慢地成为我们大家所咂舌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是:
不是所有人生下来就是天才。
所谓天才,
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
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里1%的灵感是指孩子的自我约束,
随着教育的开明化,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不再那么的强迫和专制。
但是这样的教育让家长们很是矛盾:
一方面想让孩子特别优秀,
掌握各种技能;
另一方面又想遵从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光。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家有儿女》中,
“问题孩子”刘星与弟弟小雨 抱怨妈妈刘梅,
没有在他们小时候给他们报兴趣班,
使得自己没有任何专长。
“如果从小培养我,
我也会弹钢琴,
或者拉小提琴,
或者吹小号......”
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我不愿意学,
您就不让我学了啊?
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
难道您就不懂事吗?
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
从小教育我,
从小您就得逼着我学。
诚然,
尊重孩子的选择固然重要,
但是在孩子还没有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时候,
作为家长,
应该多多引导孩子,
发现孩子的喜好并加以培养,
人可以不优秀,
但不可无一技之长。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