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7月10日,中国军舰进入美国阿留申群岛专属经济区,具体位置在阿姆克塔海峡北侧70海里,引发美国的焦躁与不安,但是美海岸警卫队第十七区指挥官迪恩表示,这符合国际规则和规范。
根据美国海岸警卫队发布的声明,中方舰队由055驱逐舰拉萨、052D驱逐舰开封、054A型护卫舰烟台和903A型综合补给舰可可西里湖组成,当然这只是水面舰艇情况,水下是否有潜艇跟进尚未可知,但据美方推测水下很可能还伴随着一艘潜艇。
从舰队航迹上来看,中国舰队应该是从日本北海道北部进入鄂霍次克海,再穿过千岛群岛后驶入太平洋,而后北向进入白令海。
号称安全的美国本土已经多年未经历真正的考验了,此前从来都是美国舰队游弋在他国临海,展示力量进行威慑,自己的本土几乎从来没受过威胁。但是本次中国舰队在白令海附近进行的自由航行行动,却引发美方上下的担忧,实在是让人觉得美方过头的反应有些好笑。
此次中方效仿以前美国的做法,驶近阿拉斯加并穿越其专属经济区,也让美国人体验到了被“自由航行”的感觉。美海岸警卫队在无线电与中方舰队通话时,中方舰队也是理直气壮的回复,中国海军正在国际水域巡航,正在进行“航行自由行动”。
这番对话让美国人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切实体会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因为以前都是美利坚的舰队去别人家门口耀武扬威,啥时候自己吃过这种亏呀?
但是这不是第一次中国军舰进入这里,也绝不是最后一次。随着我们人民海军的成长壮大,相信未来白令海会越来越多出现中国舰艇的身影。因为白令海峡作为一条重要的国际水道,承担着许多运输任务,而且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北极航道的开辟,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船只经过这里,美国完全没必要为此大惊小怪。
但是美国却有不少政客以及媒体歪曲事实,妄图将此事描述成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和挑衅,他们才不管什么国际法正常通航,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
一是这片海域在我家门口,这么多年来,也没什么人来串门,你们猛的一下子出现在这里让我感到很不适应。我不要你们在我家门口自由航行,我要的是你们不在我家门口航行。其实这种事情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只是以前美国没吃过这种亏而已,而现在美国人也尝到了这种滋味,而且别着急,以后美国会逐渐熟悉这种感觉的。
二是惊讶于中国军舰怎么出现在这里的?以前总是听说中国海军军舰下水像是下饺子,这下真是见识到了。就像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东方下饺子管我西方什么事,但是当美国人在自己家门口看到东方的饺子后,他们的体会一定更深刻而且更有意味。
还有就是以往美国本土防卫本来不需要部署重兵,但是别国舰队来了,以后要增加本土防御力量,就要多投钱,本土多投一部分就会让海外少投一部分,那以后美国怎么在上别人家门口去耍威风?
美国媒体的这种想法,其根源在于其双标,他们只希望看到美国的军舰肆意践踏他国领海,而对于自身的安全则容忍度极低,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看做是对其霸权的挑战和对美国的威胁。
但是对中国来说,随着海军力量的崛起以及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提升,中国有责任更有能力维护自身的安全不受侵犯。这次我不请自来到你家门口自由航行,就是要告诉你,在不久的将来,攻守要易形了。
同时也是对于美国长期以来在台海以及南海等海域频繁进行军事活动的一种回应,用实际行动警告美国,以后做事情要收敛些,不能再那么肆无忌惮。
以往中国只是通过外交途径,希望感化美国避免直接冲突,但是效果不佳。后来又在自己的近海对美国船只进行驱赶,但是收效甚微,因为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能力和他们对抗,只是嘴上说说罢了。
但是随着中国舰队出现在白令海峡的海域,美国就需要认真思考下一步的对策了,因为此时美国的船只不仅在远东的海域航行困难起来,甚至连自己的近海都出现了中国船只的身影,这就表明,以后中国不再只会是嘴上说说,而是随着多年的发展,真正有了正面对抗的能力。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美国也主动提出希望与中方进行会谈对话,以便缓和当下紧张的局势。这也可以理解为,中方的舰队让美国也认清了形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让美国甘愿自己坐到谈判桌上来进行讨论。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在海洋方面有着共同而又广泛的利益,通过不断的对话协商来增加彼此的了解才能够让两国在今后海洋领域的合作能够持续稳定,互惠两国。
中方很愿意随时坐下来与美方进行对话,但前提是美方要拿出足够的诚意来,不能像以前一样说一套做一套,这才是一切对话谈判的基础。
如果美方此次的对话请求意图,仍是打压和限制中国船只的自由航行的话,那美方最终收获的只会是失望,因为当前的局势已经不允许美国继续做独霸全球的美梦了。
俗话说的好,叫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日益强盛的国力必然催生出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中国海军有能力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和航行自由的权利。美国也要适时看清形式调整战略,中美之间最好还是通过对话谈判来处理分歧,这样才能共同维护两国的利益。
环球时报
“多艘中国军舰现身阿拉斯加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