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食,人人都爱。但如果美食里被加了“料”,那你吃的就不是“美味”,可能是“吸毒”。最近又发生食品配料添加“罂粟壳”被获刑事件,火锅配料添加“罂粟壳”最为常见,除此之外还有辣椒油、熟食、面皮等多种食物被“加料”。虽然有禁止“罂粟壳加料”的多项规定,但还有商家无视法规“顶风作案”。
长期以来,在汤料中添加罂粟壳对于一些不良餐饮企业而言,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据说罂粟壳不但可以让食品增味提鲜,而且可以使顾客上瘾,从而增加客流量,提升商家收益。
餐饮业为什么一直将罂粟壳视为“增香成瘾”的秘诀,罂粟壳售卖屡禁不止,而且市场需求巨大、价格居高不下?罂粟壳真的能够“增香”吗?长期吃了添加了罂粟壳的食品,对身体有危害吗?
商家之所以铤而走险添加罂粟壳,是因为流传很久的一则传言:“在食品中加入罂粟壳能增加食品的鲜味,甚至让人上瘾,增加回头客。”
据一个被查获的业者叙说,在他未添加罂粟粉之前,顾客一度反映其制作的卤菜口味不佳,后来这名业者遂在他人指导下添加少许罂粟粉,据称之后卤菜口味变得非常鲜美。
就这样在业者之间的口传心授之下,一些小吃店为了吸引回头客,在面皮、火锅高汤中添加罂粟粉。久而久之,“罂粟壳”对一些不良餐饮企业而言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甚至是“公开的秘密”。
那么真的如这位业者所说,罂粟壳能增香,并且能让顾客上瘾,从而成为回头客吗?
增香功效并不显著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曾经做过一个双盲实验,所谓双盲实验,就是实验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火锅里到底是不是罂粟壳,然后让他们判断味道差异。
这位专家在三个清水火锅、三个麻辣火锅两组中分别投入罂粟壳和形似罂粟壳的合法香料草果,每组中有一个锅什么都不加,约烧煮半小时。结果是,食客们并没吃出任何火锅味道上的差异。
这么说来,罂粟壳并没有传说中一滴香的神奇增香作用,违规商家不惜铤而走险,以为其成瘾成分可以让回头客络绎不绝,不过是把被放大的传说当成了现实。
罂粟壳中生物碱含量较低,达不到成瘾量
罂粟壳之所以被认为会“致瘾”,主要因为其中含有吗啡。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罂粟壳中的吗啡含量很低,只在0.05%至0.5%左右。要知道,鸦片中吗啡含量占10%至15%,两者之间差了200倍。
也就是说即使把整盆火锅底料全部喝掉,也不可能超过30毫克。而国际上公认的吗啡成瘾量是每天60毫克。所以添加罂粟壳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也不能让门可罗雀的火锅店起死回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罂粟壳中生物碱含量较低,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对毒品有高度敏感性的人来说,其“效用”不可低估。并且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物,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而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是违法的行为。早在2000年,我国已经将罂粟壳归类为“其他毒品”。而又在2008年,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罂粟壳就被列为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而且让人重视的是,添加罂粟壳已向大的餐饮企业蔓延了。
罂粟壳的使用已向某些知名餐饮企业蔓延
当前,罂粟壳的使用不再集中于路边摊、小饭店或者火锅行业,而是愈发泛滥,向规模较大、较为知名的餐饮企业蔓延。
由于一些知名餐饮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广大消费者往往不会将其与“罂粟壳”联系起来,反而认为其食品安全有保障。这种信赖一旦遭遇“欺骗”,就会使民众对食品安全产生质疑,社会影响更加恶劣。
那么一些知名企业餐厅也有可能有“罂粟壳”的“污染”,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吃到添加罂粟壳的食品呢?
如何识别罂粟壳?
❧
罂粟壳俗称“米壳”,是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罂粟壳中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生物碱类物质,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性,而长期食用含有罂粟壳的食品,会对人体的消化及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一、看外观
罂粟壳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如鸽子蛋大小,一头是尖的,另一头是6~14瓣冠状物,其壳体上往往有人为切割的多道刀痕。
二、凭感观
初次食用加入了罂粟壳的火锅或小吃后,一般有心跳加快、脸色微红、不易入睡等感觉,这种情况因个体差异及火锅中罂粟壳含量而有所不同。
三、技术检测
罂粟壳的使用多为隐蔽,个人鉴别较为困难。消费者如果对食用的食品感到可疑,可留下不少于50mL的火锅汤,最好取油分较少的底层汤汁,送到当地毒品检测机构或公安刑事技术检测部门进行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