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养老行业爆发了一起重大事件。一家养老公司资金链断裂,创始人失联,导致3万多名老人损失惨重,涉案金额超过25亿元,其中很多是老人的毕生积蓄。
这家公司名为山屿海集团,成立于2009年,并于2015年挂牌新三板上市(疫情期间退市)。创始人熊雄拥有一系列官方头衔。从官方网站看,山屿海集团的业务涵盖康养旅居、房产托管、电子产品租赁、海外矿业、金融投资等,看起来颇具实力。然而,事后发现,山屿海真正做过的业务可能只有康养旅居。
许多投资者回忆,山屿海主营的康养旅居项目确实不错。前些年,“候鸟式旅居养老”的概念非常流行,该公司在这一领域做得有声有色。其他养老产品也显得正规,但多元化的业务却让人难以理解,这些业务实际上都是其诈骗的一部分。最典型的是“麦子租赁”平台。
2019年,山屿海集团宣称将打造一个“麦子租赁”平台,从事手机和电脑租赁业务。这种共享经济模式在当时已经过时,但他们依然用这个概念向康养业务投资者(主要是老人)集资,并承诺12%的年化收益。如此高的收益率显然可疑,但由于公司在养老房产开发方面的表现,提升了其可信度。
许多老人投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到“麦子租赁”平台。起初他们拿到了承诺的收益,但这只是小额资金,且来源于后来者的投资。更多资金则直接进了熊雄的私账。房屋托管业务也类似,公司承诺投资者支付70万元购买旅居养老房产,每年返还2.25万元租金。但实际上,这些房子并未出租,租金回报依赖新投资者加入,大部分钱都被挪作他用。
这是典型的庞氏骗局。山屿海通过康养旅居业务取信投资者,再用募资来的钱行骗滚雪球。他们精心包装门面,搞多元化业务,国际化,冲刺上市,吸引更多人投资。近年来,由于经济环境不佳,要求提前兑付者增加,新入局投资者减少,资金周转困难。为吸引投资,山屿海不断推出高息理财产品,扩大资金池规模的同时,缺口也在扩大。2023年,山屿海的资金池达到峰值,缺口超过90%。
2024年,熊雄宣称公司在冲刺纳斯达克,趁势推出一批新活动,再次收割一笔资金。各地陆续有人报案,最终山屿海出现资金链断裂,骗局无法维持。据说,目前熊雄已被刑拘,但数万老人的数十亿资金恐怕已难追回。
看到这宗案件时,我以普通老人视角去体验,发现这个骗局布局严密,许多业务看起来很认真,很多老人根本无法抵抗。当代老年人群体中,很多是退休干部、教师和工薪阶层,他们有丰厚的退休收入且逐年增长。老年人日常花销不大,往往能支持儿女。他们的财富增加与见识和能力无关,更多是过往工作资历的积累。
老年人过去生活的时代信息流通缓慢,在复杂多变的现代诈骗面前难以招架。电信诈骗、医疗养生诈骗等都将老年人视为精准目标。养老诈骗的做局者针对老年人的痛点,精心策划。当前步入退休年龄的老年人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政策执行者,许多老人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些孩子也面临巨大压力,平时偶尔还需父母支持,谈何养老?这是两代人心照不宣的隐痛。
因此,许多老人决心自己规划养老,给儿女减轻负担。退休期间,他们接触到各种“养老房产”宣传,在旅游光环加持下,容易花几十万买个“养老房”。这也是大约十年前起,各种康养住房、候鸟养老概念层出不穷的原因。本质上,中国第一代富起来的人急于给自己一份保障,但相关知识欠缺,容易踩坑。
养老是一个综合保障体系,需要住房条件、人工服务、医疗卫生和社交活动。许多养老房实际上没有这些功能,买了以后住不长。正规公司的养老房最多是投资失误,骗子公司则针对性包装,不仅提高房产售价,还瞄准老年人口袋,获得更多利益。他们的手段简单,就是极力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儿女无暇顾及父母所思所虑之时,养老公司的人趁虚而入,对老人嘘寒问暖,组织集体活动,甚至分享发财秘术,老年人成了他们稳定的提款机。
2022年,中央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取得很大成果,共立案侦办养老诈骗刑事案件41090起,破案39294起,打掉犯罪团伙473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万余人,提起公诉8516人。许多养老诈骗分子并不真正做房产开发,而是租赁公寓大楼提供养老服务,以此实施长期而隐秘的诈骗。高价售卖课程、养老产品和保健品,推销神奇疗法,这些都是常用手段,法律层面合规,但老人买下来的多是无用产品。
尽管专项行动取得成效,但仍有不少漏网之鱼,包括山屿海集团。如果不是此后两年以各种金融产品高息吸储、非法集资,而是聚焦主营业务,以庞氏骗局手段继续扩张,山屿海的养老诈骗帝国或许还能维持更长时间。
防止养老诈骗需长久之功。高压反诈宣传和对诈骗团伙的治理打击是公共机构的责任。更重要的责任人是老人的子女。他们需要与父母多沟通,提前做养老规划,日常关心爱护,询问生活细节,防止骗子趁隙而入。无数案例表明,家庭关系疏离、亲情冷漠的家庭,老人越容易被诈骗俘虏。晚年生活有多冷清,对儿女有多失望,他们就对陌生人有多依赖。在孤独笼罩下,许多老人重视情感远胜于财产,只要有人哄他们开心,花再多钱也甘心。防止悲剧发生的关键正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