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一直希望重振美国的造船业,甚至提出了对中国船只进港征税等措施。然而现实并不如他所愿。据《南华早报》报道,尽管美国对与中国有关的船舶征收港口“服务费”,但包括全球最大班轮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在内的主要业界巨头仍选择继续与中国造船厂合作。他们认为中国在造船领域的竞争力短期内无可替代。
本周在奥斯陆举办的挪威国际海事展上,地中海航运公司高级副总裁玛丽-卡罗琳·劳伦特表示,即便美国决心挑战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主导地位,但其征收的港口费用并不会成为船东们从中国订购更多新船的阻碍。她直言不讳地说,很高兴看到美国试图重振造船业,但随着能源转型趋势,企业需要新船舶。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明确提出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力争全球航运业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这促使企业加速投资绿色燃料等脱碳技术,推动近年新船订单显著增长。中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涵盖LNG双燃料、甲醇双燃料、氨燃料船和电池混合动力船,实现了主流船型和新燃料的全覆盖。相比之下,韩国订单集中在LNG双燃料船,种类单一。
劳伦特进一步表示,如今这些船舶大多是在中国制造的,他们有技术,有能力,这也是航运公司继续在中国建造新船的原因。她强调,航运公司确实希望更强的造船能力,但美国造船业的复苏非一日之功。以欧洲造船厂为例,政府必须在补贴和保留战略资产方面发挥作用。
据“Tradewinds”报道,地中海航运公司订购了100多艘新船,中国造船厂是其首选。目前该公司在舟山长宏、中船集团广船国际、恒力重工等多家中国大型造船厂都有新船在建。在同一论坛上,摩根大通全球运输集团的负责人安迪·戴西也发表了类似看法。他表示,美国造船回流的目标虽值得尊敬,但现实挑战重重,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与技术储备方面,美国难以与当前的中国船厂抗衡。他认为,全球航运市场实际上正朝着“中国+其他”两分天下的局面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举办之际,舟山长宏建造的“11500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顺利交付出口给地中海航运公司。该船是迄今浙江省建造的最大集装箱船,也是长宏国际2025年交付的首艘船舶。长宏国际还手持地中海航运公司的36艘各型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建造订单。
港媒指出,中国造船厂在短期内都将继续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在不少船东中已形成广泛共识。上个月,日本航运巨头商船三井曾暂缓订购中国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但很快回应表示将会考虑中国和韩国的造船厂。该公司强调,全球能建造高质量LNG船以保障稳定运输的造船厂数量有限,而中国船厂是确保采购源多元化与灵活性的重要伙伴。
航运数据机构克拉克森的报告显示,受地缘政治紧张等因素影响,2025年开年全球新船订单节奏放缓。今年前四个月,全球新船订单为1260万修正总吨,同比下滑48%。其中,中国造船厂承接了54%的订单,其次是韩国,占比为22%。报告还指出,目前美国船厂手持订单在全球占比仅0.2%,且只有五家仍在运营的造船厂具有建造“大型”商用船舶的能力。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船厂年总产量中,中国份额超50%。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计划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高额“停靠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所有由中国建造并归中方所有的船舶,只要停靠美国港口,都将依照其所载货物的数量被征收费用。相关收费措施将在180天后正式实施,分为两阶段执行。对于美方对中国建造船只的打压压迫,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为助力全球贸易发展、全球供应链稳定安全运转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的多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的造船业因过度保护,在多年前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美方将自身的问题归咎于中国,既缺乏事实依据,也有悖经济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