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环境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包括一起整治非法组织穿越秦岭“鳌太线”的案件。“鳌太线”连接秦岭鳌山与太白山的山脊线路,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复杂多变,被户外爱好者誉为“行走在中华龙脊”上的探险。非法穿越“鳌太线”对秦岭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环境独特,水资源充沛,其核心保护区是大熊猫、朱鹮等上千种珍稀物种的基因宝库。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热度上升,部分旅行社和户外公司无视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红线,违法组织穿越核心保护区,威胁秦岭脆弱的生态系统。
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陕西检察机关交办非法穿越“鳌太线”案件线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调查发现,某旅行社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活动信息,招揽、组织人员非法开展穿越、登山活动,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该公司2024年组织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155次,参与人数3808人,收取报名费670632元,并存在破坏高山植被、生火做饭等行为。检察机关委托专家评估,认为非法穿越影响植物生长和繁殖,降低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侵扰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损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为了震慑非法穿越活动,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益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陕西铁检分院向法院提出禁止令申请,但该公司在禁止令发出后仍继续发布活动信息,法院随后对其罚款5万元。今年2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该公司停止组织进入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并公开赔礼道歉。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公司应承担侵权责任,判令其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115000元。
尽管非法穿越“鳌太线”既违反保护条例又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但一些驴友受社交媒体影响仍铤而走险。短视频平台上,非法穿越视频仍在更新,评论中不乏鼓励和探讨如何绕过关卡的内容。去年12月,当地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排查力度,查处非法穿越参与者、组织者及发布相关视频的人员。同时,陕西检察机关立案办理了多起民事公益诉讼案。
专家表示,在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形成整治合力的同时,还需强化社交平台监管责任,对违规账号采取必要措施,包括下架视频、封禁账号等,以遏制非法穿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