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对维持正常的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天气炎热时,及时补充水分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习惯自己烧水喝,也有人因担心自来水水质问题而选择桶装水或瓶装水。那么,这两种饮水方式哪种更健康呢?
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发现,每升瓶(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些纳米级塑料颗粒可以通过肠道或肺部细胞进入血液,甚至到达心脏和大脑。对于孕妇来说,它们还可能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此外,当瓶装水瓶子被挤压或暴露在高温下时,塑料碎片可能会脱落进入水中。反复开关瓶盖也会使许多塑料颗粒进入水中。自来水中同样存在微塑料,有研究显示,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159份自来水样本中,81.1%含有纳米塑料、微塑料。
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有许多未知,但已有证据表明,摄入体内的微塑料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肠道不适症状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并可能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诱发炎症。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体内也可能存在微塑料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尽管部分微塑料会随粪便排出,但仍有一部分会存在于其他器官组织中。
为了减少微塑料摄入,建议把水烧开后再喝,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的研究发现,每天通过烧开水摄入的微塑料量比通过自来水摄入的微塑料量少很多。将硬水烧开并简单过滤,可以除去水中80%以上的纳米塑料、微塑料。随着水温升高,微塑料去除率逐渐增加;水的硬度越高,去除效果越好。
除了烧开水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微塑料摄入:少吃外卖,因为大多数外卖都用塑料盒或塑料袋盛装食物,这些塑料制品可能导致更多微塑料摄入;避免直接用塑料袋装热食,高温会让微塑料溶解在食物中;少用塑料吸管,温度高的饮品或食物会让微塑料释放得更多;少吃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尤其是罐装食品内部涂有双酚A,微塑料容易降解在食物里;不吃海鲜内脏,特别是软体动物如贻贝、牡蛎和扇贝,因为它们的微塑料污染最为严重。尽量不要生吃海产品,一定要做熟并去除其胃肠、内脏和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