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IP属地为云南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通过人才引进通道到小县城的文旅局工作,丈夫在市里担任副处级领导。她在怀孕后请假两个月,并将工作分给合同制同事。
该网友的工作单位红河县文旅局工作人员表示,她因身体状况不佳才批准休假,不存在把工作推给合同制同事的情况,他们都是两人配合完成工作。至于她提到的副处级丈夫,工作人员不便评价,具体情况正在核实中。
这篇帖子被网友嘲讽为“娇妻文学”。这种叙事模式通常通过夸张情节塑造女性为“被宠爱的弱者”,同时将男性吹捧为庇护者。但这篇帖子中对规则的蔑视、特权的炫耀和对他人的轻慢点燃了公众情绪。
网友质疑的是这位发帖人明明看上去并未身体不适,却以“摆烂”“不上班”为荣,仗着正式工身份与副处级老公,自觉高人一等,将工作甩给无编制的合同工,还洋洋自得。这种行为践踏了职场公平,抹黑了公职人员的形象。
公众质疑的核心在于她这样请假是否符合规定。根据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孕20周就休假两月,显然超出了法定范围。尽管单位回应称因其身体状况不佳批假,但未给出具体医疗依据。若其请假属于事假或非法定产假范畴,是否存在滥用权利,浪费公共资源?
此外,该员工声称将工作都分给了合同工,而单位却说是“两人配合”,说法矛盾。如果合同工确因承接其工作而负担加重,是否依法获得相应报酬?如果没有,这涉嫌违反同工同酬原则。现实中,公务员、事业编职工各种福利保障完善,合同工、私企员工却如履薄冰,还可能因怀孕遭排挤、解雇。这种不公平让职场女性苦不堪言,如果再被既得利益者拿来炫耀,更是刺痛人心。
该网友口中的“副处老公”也引发怀疑。网友认为她的请假、工作安排可能存在猫腻,背后是否有权力、人情的影子?孕期保障本应是普惠性福利,但若特权阶层借此谋私,便会扭曲政策初衷。大家乐见孕期女性被关怀和照顾,但凡事都要讲规则、讲公平。没编制、没有干部老公的孕妇,能否得到同样的待遇?
该网友在引发舆论关注后辩称,她老公不是体制内的,她是夸张博眼球,还迅速注销了账号。但这事不能就此结束,涉事单位需要仔细调查核实,并及时通报。如涉及违规行为,应该立即处理,模糊回应解决不了问题,公众需要细节和真相。
这件事引发风波是因为戳中了职场公平和女性权益的痛点。特权炫耀若成常态,公众对规则的信任就会动摇。少数人滥用保护政策,更可能会加剧职场性别歧视。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必须划清权益边界,既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也警惕任何形式的特权。真正的职场平等,是让每个女职工都享有同样的生育尊严,让合同工与正式工共享公平的工作环境。公共权益不是谁家的“夫妻店”,唯有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才能让每个劳动者,无论性别、身份,都能公平地享受权益,体面尊严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