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欧投资格局生变 中企转向友好国家!全球资本正在寻找避风港,中国资本和企业也在选择合适的投资地,欧洲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自2025年以来,中国企业对欧洲的投资持续增长。即使在摩擦频繁的2024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金额仍达到100亿欧元,同比增长47%。然而,中企的投资策略有所变化,不再首选德国、法国、英国等经济大国,而是更加重视风险规避,倾向于对华友好且具有区域枢纽作用的国家。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中企更青睐投资欧洲的原因在于欧洲市场制度成熟、法治健全、政策延续性好、消费力强,这些因素使得欧洲成为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虽然欧盟及多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在地缘和贸易保护方面存在摩擦,但欧洲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依然具有长期价值。
法德英三国作为中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占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的53%以上。然而,自2016年以来,中国对欧投资呈下滑趋势,直到2024年才有所回升。法德英三国的地缘因素让中企在对欧投资时更加谨慎。这些国家一方面希望吸引更多中企投资,另一方面又施加各种限制,导致代表性项目进度滞后甚至完全撤出。
中企投资项目多集中在动力电池、整车制造等重点产业,这既有助于当地市场发展,也对本土企业造成一定冲击,相关国家希望通过限制政策掌握主动权。2024年,中企对欧绿地投资金额达5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一半以上的绿地投资项目由私营企业主导。并购交易也在多年走低后迎来反弹,2024年中企在欧洲的并购交易金额为41亿欧元,同比增长114%。
匈牙利成为2024年中企投资欧洲的最大赢家,全年吸收中国投资31亿欧元,同比增长70%以上。匈牙利凭借区位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上坚定的对华友好政策,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企业在电动车产业上深度布局。西班牙与斯洛伐克也采取了类似策略吸引中企投资。
尽管中企对欧洲投资形势向好,但仍以大型项目为主,对于大规模押注欧洲仍有所保留。欧洲对外资的强力监管政策和技术转让要求是中企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